一、碳足跡管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破局
1. 寧德時代:收購 AR 資質搶占合規高地
在歐盟《新電池法》EPR(生產者責任延伸)注冊大限逼近之際,寧德時代通過戰略收購德國本地檢測機構,成為首家獲得 AR(授權代表)資質的中國電池企業。這一資質不僅使其能夠直接代表非歐盟企業提交 EPR 注冊文件,更打破了此前歐洲檢測機構對認證市場的壟斷。根據歐盟新規,非歐盟企業必須通過本土 AR 提交注冊,否則產品將面臨下架風險。寧德時代的 AR 資質意味著其動力電池產品可直接進入歐盟核心市場,無需依賴第三方中介,大幅縮短了認證周期。
此次收購的德國檢測機構具備 DAkkS(德國認可委員會)認證資質,可提供從電池單體到整包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檢測服務。寧德時代借此建立了覆蓋 "原材料開采 - 電池生產 - 回收利用" 的閉環碳核算體系,其 2023 年發布的《碳排放核算報告》顯示,通過綠電直供和工藝優化,電池生產階段的碳排放較 2022 年降低 34.99%。這一技術優勢使其在歐盟碳關稅(CBAM)模擬運行中,碳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低 18%。
2. 億緯鋰能 × 巴斯夫:構建跨國碳數據聯盟
面對歐盟碳足跡規則中 "電力碳因子默認采用全國電網平均值" 的不利條款,億緯鋰能與巴斯夫建立的碳足跡核算聯盟展現出突破性價值。雙方通過共享歐洲本土原材料的碳排放數據,開發出適配歐盟標準的 LCA(生命周期評估)模型。在巴斯夫路德維希港基地的合作測試中,采用該模型的電池碳足跡報告通過率從 65% 提升至 92%,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這一聯盟的核心創新在于 "綠電溯源 - 材料碳鏈 - 生產數據" 的三維融合。巴斯夫提供其歐洲工廠的綠電使用證明(REGO),億緯鋰能則開放電池生產過程的實時能耗數據,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不可篡改。這種合作模式使電池碳足跡計算精度達到 ±5%,滿足歐盟《新電池法》對數據可追溯性的嚴苛要求。目前該聯盟已完成 5 種主流電池型號的碳足跡認證,相關數據被納入歐盟電池護照數據庫。
二、區塊鏈溯源:重構供應鏈透明度
1. 蜂巢能源 × 洛陽鉬業:打造鋰礦 - 電池數據閉環
蜂巢能源與洛陽鉬業合作開發的區塊鏈溯源系統,將碳足跡報告通過率從 65% 提升至 98%,這一突破性進展直接回應了歐盟《新電池法》對供應鏈盡職調查的要求。該系統以洛陽鉬業剛果(金)鋰礦為起點,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礦石開采、運輸、精煉等環節的碳數據,再結合蜂巢能源電池生產過程的能耗信息,形成完整的碳數據流。
技術實現上,系統采用 Hyperledger Fabric 聯盟鏈架構,每個數據節點包含 GPS 定位、設備 ID、操作時間等元數據,確保數據來源可驗證。在歐盟委員會的突擊檢查中,該系統成功追溯到某批次電池中鈷元素的具體礦脈,并證明其開采過程符合歐盟《沖突礦產條例》。這種透明度提升使蜂巢能源在歐洲市場的碳關稅成本降低 23%,同時獲得大眾汽車集團的優先供應商資格。
2. 技術突破與行業示范效應
區塊鏈溯源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合規層面,更推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綠色轉型。洛陽鉬業通過該系統優化采礦工藝,使鋰礦開采階段的碳排放降低 15%;蜂巢能源則利用數據優化電池設計,將正極材料生產的能耗降低 12%。這種 "數據反哺生產" 的模式,被歐盟電池聯盟(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列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標桿案例。
目前該系統已接入全球 12 個鋰礦、3 個正極材料廠和 5 個電池生產基地,計劃 2026 年前覆蓋歐洲 80% 的動力電池供應鏈。其數據接口兼容歐盟電池護照標準,未來可直接向監管機構提交合規報告。
三、電池回收:從成本中心到價值樞紐
1. 比亞迪 ×Duesenfeld:EPR 合規的范本實踐
比亞迪歐洲分公司與德國 Duesenfeld 合作建立的電池回收網點,因其 "70% 費用承擔 + 全流程透明" 模式,被歐盟環境署列為 EPR 注冊范本。Duesenfeld 采用其專利的 LitoRec 低溫回收技術,通過機械破碎和濕法冶金結合,實現了 NCM 三元材料中 90% 以上的金屬回收率,電解液回收率更是高達 95%。這種技術優勢使比亞迪的回收網點在滿足歐盟 2027 年 50% 鋰回收率要求的同時,每噸廢舊電池的處理成本降低至傳統火法工藝的 60%。
回收網絡的布局策略同樣值得關注。比亞迪在德國慕尼黑、法國巴黎等核心城市設立一級回收中心,負責電池包拆解和初步處理;在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建立二級回收基地,進行材料再生和精煉。這種 "前端拆解 - 后端再生" 的模式,使電池回收周期從行業平均的 120 天縮短至 45 天,同時降低了跨境運輸的碳排放。
2. 回收網絡的經濟與環境雙重效益
通過承擔 70% 的回收處理費用,比亞迪構建了 "生產者 - 消費者 - 回收商" 的利益共享機制。在德國市場,消費者每回收 1kWh 廢舊電池可獲得 15 歐元補貼,而比亞迪通過再生材料銷售和碳信用交易,每噸廢舊電池可創造 2300 歐元的收益。這種模式使比亞迪在歐洲的電池回收率達到 85%,遠超歐盟要求的 65% 目標。
更重要的是,回收網絡的建立強化了比亞迪在歐洲市場的品牌形象。其回收網點獲得德國藍天使認證(Blue Angel),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電池企業。歐盟委員會在 2025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特別指出,比亞迪的回收模式為其他企業提供了 "合規性與經濟性平衡" 的解決方案。
中國電池企業在歐洲市場的一系列動作,標志著其從被動適應國際規則向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的轉變。寧德時代的 AR 資質、億緯鋰能的碳足跡聯盟、蜂巢能源的區塊鏈系統、比亞迪的回收網絡,共同構成了應對歐盟《新電池法》的 "中國方案"。這些舉措不僅幫助企業突破綠色壁壘,更在電池護照、碳足跡核算、回收技術等領域形成了中國標準。
破解退役電池綠色循環密碼!北辰循環創新技術方案亮相全球峰會,驅動全球低碳轉型2025-08-19 08:38
|
千億賽道暗戰!“國家隊”重倉新能源汽車后市場,三大央企聯手改寫行業規則&2025GPRC全球動力電池回收2025-08-14 08:44
|
2025 全球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峰會暨第十三屆退役動力電池回收會議報到通知2025-08-13 09:26
|
本周新能源資訊匯總2025-08-11 08:36
|
工信部:動力電池拆解領域強制性國標將修訂!公開征集意見!2025-08-08 08:36
|
歐盟電池法延期兩年:中國企業的戰略緩沖與長期博弈2025-08-07 08:35
|
巴特瑞科技:動力電池回收必須撕掉“收破爛”的標簽!2025GPRC參會企業介紹2025-08-06 10:18
|
10 天線下強化實訓,直接就業!電池測試工崗位專班火熱招生中2025-08-05 09:02
|
本周熱點:寧德時代固態電池量產敲定 鈉電氫能雙突破引領行業變革2025-08-04 15:14
|
當動力電池退役后:寧德時代的 “城市礦山” 計劃如何改寫回收格局?2025-07-17 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