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機制創新:構建 "區域中心 + 網點" 閉環體系
2025 年 6 月 1 日,全國首個省級動力電池回收專項規范《四川省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三個月來已構建起 "區域中心 + 服務網點" 的層級回收網絡,有效破解了此前行業普遍存在的 "散、亂、低" 困境。作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 140.2 萬輛(2024 年底數據)的汽車大省,四川曾面臨嚴峻的回收難題 —— 過去 80% 的廢舊動力電池流向廣東、河南等地,本地正規回收企業普遍 "吃不飽",而小作坊非法拆解導致的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
《辦法》的制度突破在于確立 "應收盡收、就近回收、就近利用" 的目標,通過 "區域中心 + 網點" 模式實現精準管控。在成都、綿陽、南充等產業集中區建立的區域中心,作為集回收、儲運、檢測、拆解于一體的綜合體,承擔著 "心臟" 功能。以金堂縣區域中心為例,其整合長虹潤天能源等企業資源,配備專業拆解線和電池健康檢測設備,可實現日均 500 組電池的規范處理。而在 700 個中心鎮布局的回收網點,則依托縣域商業體系,將回收觸角延伸至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高的社區和維修網點,形成 "15 分鐘回收圈"。
這種制度設計巧妙銜接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車企、電池企業必須自建或委托建設回收網點,并將動力電池編碼、流向等信息錄入國家溯源平臺。政策實施后,四川正規回收渠道的電池接收量環比增長 120%,過去困擾行業的 "回收無門" 與 "無處交投" 矛盾得到根本性緩解。正如四川省經信廳副廳長曾吉明所言,這套體系通過 "企業化運行 + 政府監管" 的雙重保障,既確保了市場活力,又守住了環保底線。
二、資源循環升級:產能利用率與回收率雙突破
政策紅利正快速轉化為資源循環效能。實施三個月后,四川梯次利用企業產能利用率從政策實施前的不足 50% 躍升至 75%,長虹潤天能源等兩家省級規范企業的 200MWh 梯次電池生產線已實現滿負荷運轉,產出的儲能電池模塊成功應用于四川電網的調峰項目。這一轉變源于回收量的穩定供給 —— 區域中心通過集中收儲,使企業獲得持續原料來源,破解了過去 "饑一頓飽一頓" 的生產困境。
在材料再生領域,自貢同發榮、四川贛鋒鋰業等企業的濕法冶金生產線創造了鋰、鈷、鎳綜合回收率超 98% 的行業標桿。技術團隊采用太原理工大學研發的分子篩離子交換技術,在 5 分鐘內即可實現鈷離子 95% 以上的選擇性分離,而鋰離子則完整保留于溶液中,這種精準分離工藝使貴金屬損耗率控制在 2% 以內。四川蜀礦環鋰科技的三元鋰再生線更是實現 "變廢為寶",每年可從 5 萬噸廢舊電池中提取 1.2 萬噸碳酸鋰當量,相當于減少 150 平方公里鋰礦開采。
值得關注的是,《辦法》對梯次利用與再生利用實施分類管理:梯次利用產品需通過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主要用于儲能電站、低速電動車等場景;再生利用則重點控制污染排放,要求廢水、廢氣處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運行。這種精細化管理使四川回收產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環保達標率保持 100%,徹底改變了公眾對回收行業 "高污染" 的刻板印象。
三、產業生態重構:從 "外流散收" 到 "閉環循環"
動力電池回收正在重塑四川鋰電產業格局。過去三個月,省內廢舊電池本地化處理率從 20% 提升至 65%,宜賓、成都等鋰電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原料 - 制造 - 回收 - 再生" 的全生命周期閉環。在宜賓動力電池產業園區,寧德時代四川基地產生的廢電池直接輸送至隔壁的回收車間,經拆解提煉后,再生材料重新用于電池生產,物流成本降低 40%,碳排放量減少 35%。
政策激勵機制發揮了關鍵作用。四川省對新能源公交車更換動力電池給予每車 4.2 萬元補貼,明確要求更換的舊電池必須交售給規范回收企業。這一政策推動成都、綿陽等市的公交集團建立 "以舊換新" 臺賬,僅成都公交就移交退役電池 2300 余組,帶動專業回收量增長 80%。財政杠桿還撬動了社會資本投入,贛鋒鋰業、蜀礦環鋰等企業在達州、遂寧新建的再生利用項目總投資超 15 億元,預計 2026 年投產后將新增 10 萬噸再生電池材料產能。
這種產業重構帶來顯著的資源安全效益。按當前 98% 的回收率計算,四川每年可從廢舊電池中回收鋰資源約 8000 噸,相當于 20 個中型鋰礦的年產量,能滿足省內 15% 的動力電池原料需求。中國工程院吳鋒院士團隊評估認為,四川模式通過 "制度規范 + 技術創新 + 產業協同" 的三重保障,為破解動力電池回收的 "規模陷阱" 提供了可復制的省級方案。隨著后續 700 個中心鎮網點全面建成,四川有望在 2026 年實現廢舊動力電池 100% 規范回收,真正打造鋰電產業的 "綠色閉環"。
從政策實施三個月的成效來看,四川不僅實現了回收量與利用率的雙提升,更通過制度創新重新定義了動力電池循環經濟的運行規則。當區域中心的檢測數據與車企的生產信息實時互通,當再生材料的純度達到原生材料標準,這條從退役電池到新電池的 "重生之路",正成為四川建設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的核心競爭力。
(責任編輯:子蕊)
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加速 產業鏈公司獲市場資金關注2025-08-20 09:26
|
電池制造工程師職業全解:產業風口下的成長路徑與培訓賦能2025-08-18 08:50
|
中創新航攜廣汽深化 eVTOL 電源合作:300Wh/kg 高鎳電池已落地2025-08-12 14:13
|
聚焦第十五屆中國國際電池工業博覽會(IBIE2025),共繪電池行業高質量發展新藍圖2025-07-21 10:22
|
國軒高科 G 垣準固態電池發布:技術躍遷與產業破局的雙重奏2025-07-11 09:16
|
全固態電池電動自行車換電試點項目在北京亦莊啟動2025-06-30 11:16
|
25GWh!中創新航江蘇常州高性能鋰電池項目開工2025-06-20 09:37
|
動力電池新國標倒計時:安全革命下的技術重構與產業變局2025-06-20 09:26
|
國家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部門規章或年內出臺2025-05-28 19:13
|
長安汽車:未來3年將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裝車驗證2025-05-23 08:34
|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