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發改委產業司網站發布消息稱,國務院辦公廳對15個省市組織開展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情況實地督查。由于核查涉及財政補貼資金監管使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等方面,與近期處于風口浪尖的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有關,一時間又引發業界疑慮:騙補調查已接近尾聲,為何又出現疑似問題升級的國務院辦公廳實地督查工作?
據調查獲悉,該消息相關的政策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的通知》于2月5日就已發布,此次督查工作并不是對騙補現象的升級調查。
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最早的核查通知見于1月21日工信部、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的《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核查方式包括地方“自我核查”,截至2月5日提交自查報告,以及“選擇部分省份進行現場督查”。
隨后在1月26日, 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知》,此次檢查采取就地檢查與異地檢查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全國35個專員辦檢查北京、上海、江蘇等25個省市,覆蓋2013—2015年度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支持的全部90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延伸部分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企事業單位以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檢查工作2016年2月1日正式啟動,至3月下旬結束。
最新曝光的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工作實際來源于2月5日發布的文件要求,督查范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等26個省市,督查方式包括全面自查和實地督查,其中自查報告情況需于2月29日前報送國務院辦公廳,實地督查地區選擇了河北、吉林、上海、浙江安徽等15個省市。
部分地方政府公開的信息也能對應上國務院辦公廳的這次督查工作。例如4月5日,株洲市經信委官網顯示了一條信息: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的通知》,近日,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續超前帶隊,來株實地督查新能源汽車企業、運營單位和充電基礎設施場站建設情況。
從國務院辦公廳本次督查工作的內容來看,包括取消地方保護政策、財政補貼資金監管使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充電設施建設、組織領導等五大方面,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性的調查,并非單獨針對騙補現象,實地督查的市場范圍也小于財政部對騙補的檢查范圍。而且從執行時間來看,幾乎與四部委的調查同期,談不上騙補調查升級的說法。
在 騙補專題報道的采訪中,多家企業表示本輪四部委的核查巨細無遺,貫穿全產業鏈,核查范圍不僅覆蓋廠商、經銷商,還上溯供應商,下及使用者。核查組完成工作后在3月底撤出企業,匯總核查情況。受訪企業多數表示,核查組并未在本企業查出重大問題。
核查工作組專家組組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本周向記者表示,核查工作已接近尾聲,整體情況并不嚴重,調查結果及處理方式等信息由政府來發布。他表示,國務院辦公廳的督查屬于例行工作,并非調查事件的升級發酵。
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輿論上還在升溫,主管部門也嚴肅表態將嚴查。3月21日,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發現少部分企業在局部地區出現新能源汽車騙補的問題,但不是大面積事件,普遍清查后將公布結果。然而又過去了一個月時間,騙補問題仍遲遲沒有正式定論,由此也影響行業發展。在此背景下,應盡快界定本次“騙補”的罪與罰,并明確下一階段的政策,以便業界繼續推廣新能源汽車。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