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眾汽車預計未來10年內可回收
電池組中97%的原材料,歐盟啟動的《
電池2030+》戰略更是提出了“電池回收率達到至少75%,并實現關鍵原材料回收率接近100%”的未來發展目標。歐洲能否實現這一目標,在回收策略上又是如何規劃的?
《電池2030+》的長期愿景及使命
近來,有關歐洲電池產業的消息持續不斷。從寧德時代、LG化學等多家動力電池廠商紛紛在歐洲建廠,到星源材質狂砸歐洲市場20億元,再到歐洲十年電池研發路線圖規劃,無不透露出歐洲對電池產業的高度關注。歐洲加速布局電池全產業釋放出哪些信號,對國內電池行業生態鏈發展有哪些借鑒意義?
首先,我們先回顧一下歐洲為其電池產業規劃的研發路線圖。2019年,歐盟啟動《電池2030+》戰略,提出將通過聯合技術研發,給歐洲電池企業乃至全球電池企業的價值鏈提供創新支撐,并將從原材料到先進材料發展,到電池和電池包設計制造,再到回收利用等多個方面發力。
可以看到,歐洲明顯是要卡位電池全領域的關鍵位置。單從電池回收再利用細分領域看,《電池2030+》提出了“電池回收率達到至少75%,并實現關鍵原材料回收率接近100%”的未來發展目標。
作為歐洲典型的汽車企業,大眾汽車預計未來10年內可以回收電池組中97%的原材料,奧迪也曾表示高壓電池組件核心元素回收率達可以達到95%。
就國內而言,《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指出鋰元素的回收率應不低于85%,采用材料修復工藝的,材料回收率應不低于90%。這離歐洲“關鍵原材料回收率接近100%”的目標貌似尚有些距離。
但是伴隨著各地方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國內電池回收產業在標準化收集、拆解、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環節的發展已日趨成熟。格林美、邦普循環、華友鈷業、贛州豪鵬以及光華科技等一大批企業都已經在快速布局回收產業,這對于整個材料領域的高效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我們也看到歐洲對電池回收領域的關注絲毫不亞于國內。但是又該如何實現未來回收率接近100%的目標呢?
對此,歐洲在具體戰略執行層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回收策略!峨姵2030+》提出發展高效電池拆解和回收技術是保證歐盟到2030年時,電池經濟長期且可持續性發展至關重要的保證。因此,歐洲提出了一些創新型、簡單、低成本且高效率的回收流程,比如對活性材料采用直接方法回收,而不是經過多步驟的途徑;采用直接修復或重新調節電極的方式即可使電池重新達到可工作的狀態等。
歐洲未來的電池回收過程:直接回收與再利用過程有機的整合
前面也提到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加速替代,國內電池產業未來前景十分向好,對應的回收領域被眾多業界人士認為是“藍海”一片。但是在回收體系與網絡建設、工藝技術創新、盈利模式、效率提升等方面,國內電池回收領域還需突破一些發展“瓶頸”。
在回收概念和整體執行流程上,歐洲希望全產業鏈的研究者、電池生產企業、材料供應商、回收商等,能夠一起將《電池2030+》規劃的回收策略及相關限制條件整合到未來新電池設計制造過程。
著眼于電池回收的未來前景,歐洲提出了短、中、長期三階段計劃。中期計劃是開發電池自動分解方法,做到粉末及其成分的分類和回收,或將其“翻新”為先進的新型電池活性材料的技術;在電池中測試回收的材料;將開發二次應用中材料再利用的預測和建模工具,顯著提高關鍵原材料的回收率(比如石墨,正極材料)并明顯改善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
如何借鑒歐洲的可用經驗,推動我國電池產業的持續高質量發展?或者從更細分的領域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大規模退役的動力電池?比如借鑒歐洲提出的“電池整個生命周期可持續設計(包括生態設計和經濟設計)“電池及電池組拆解設計”“回收設計方法”等,在戰略上做出更具針對性的宏觀指導和微觀計劃。
再細化延伸到更“窄”的業務領域,比如儲能產業。雖然退役電池儲能再利用已成行業共識。但是我們該如何充分消納規模龐大的退役電池,實現梯次利用電池價值最大化?未來收益與應用空間如何?如何通過技術突破提升儲能應用退役電池的經濟性與安全性,實現電池的高效“平移”?
當然,儲能只是目前退役電池回收再利用大產業的一個細分環節,但是通過這些“細枝末節”到退役電池梯次利用,再到電池回收產業,再到電池產業,再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多個環節、層層演繹各個領域的解決方案,或許才能夠幫助整個產業找到一條最優化的解決方案。
聚焦于電池產業的最新動向,電池聯盟率先在電池行業開通了專業的網絡直播云課堂,并將于3月25日(周三)19:30-20:30,獨家定向邀請蜂巢能源儲能事業部梯次利用產品總監侯健偉做直播,重點從梯次利用行業發展、蜂巢能源梯次利用技術研究方向、儲能典型場景梯次利用產品解決方案三個維度展開分析與研判;深入探討帶動電池制造、電網、風光儲能等多領域融合發展的解決之道。您可以關注“電池聯盟”官微進入直播頻道,或通過轉載分享課程,獲取官方提供的直播兌換碼,跟更多的同行一起研討未來我國電池回收產業發展的難點與焦點,從而為推動整個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