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安全性好等優勢的固態
電池受到市場關注,投資、量產等消息不斷。
來自中國日報的消息顯示,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
報道稱,多位知情人士確認,此項行業內史無前例的項目由政府相關部委牽頭實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開展研發。
據悉,該項目經過嚴格篩選后,最后具體分為七大項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術路線。
六家企業的固態電池布局
寧德時代:今年4月28日,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某研討會上表示,如果用技術和制造成熟度作為評價體系(以1-9打分),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研發目前處于4分的水平。
吳凱稱,寧德時代的目標是到2027年達到7-8分的水平,意味著屆時可以小批量生產全固態電池,但大批量生產仍然會面臨成本等問題。
比亞迪:2022年11月,有消息稱,比亞迪全固態鋰電池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牽頭實施。
最新消息是:比亞迪計劃在2025年試裝全固態鋰電池,2026年將發布搭載全固態鋰電池的新純電平臺和車型。
一汽:中國一汽開展相關固態電池開發的主體是一汽研發總院新能源開發院電池開發部。其技術路線有兩個公開的信息,其官方報道的“10Ah級全固態電芯試制完成”, 信息顯示,其開發的全固態電池采用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技術路線,開發容量10Ah,比能量320Wh/kg、680Wh/L,循環壽命超過500次的全固態電池。目前項目已“組裝完成10Ah大容量全固態電芯”。
去年12月,一汽牽頭東風汽車、長安汽車、清華大學等27家企業成立了央企固態電池創新聯合體,進行全固態電池從電芯到整車的研發和產業化的布局。
上汽:今年4月8日,上汽集團旗下智己汽車發布全新純電車型智己L6,首發搭載“第一代光年固態電池”。據介紹,該電池實現了以幾乎相同的重量,擁有超出 30% 的電量,并且輕松做到 1000 公里續航。
今年5月,上汽集團宣布,全固態電池將于2026年實現量產,2027年實現裝車量交付。據了解,上汽集團的全固態電池基于聚合物-無機物復合電解質技術路線打造,電池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超過820wh/L,電池容量能夠超過75Ah。2027年,搭載全固態電池的智己新車將實現量產,并正式交付用戶。后續,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有望進一步提升至500Wh/kg。
吉利:在固態電池布局方面,吉利汽車與衛藍新能源建立了投資合作關系,還專門成立了固態電池研發團隊,正在與多家動力電池廠商開展聯合試驗。
去年1月10日,吉利方面公開招標智行科創固態電池實驗室設計建設項目,內容涉及固態電池實驗室設計及建設等。
衛藍新能源:去年6月,衛藍新能源將360Wh/kg半固態鋰電池電芯正式交付蔚來汽車。同年底,蔚來ET7搭載衛藍新能源交付的150kWh超長續航電池包,實測續航超1000公里。同時,衛藍新能源與蔚來、吉利、小米等新能源車企合作緊密。
國軒、東馳能源的固態電池新進展
5月17日,國軒高科發布了全固態電池——金石電池。該公司在互動平臺表示,金石電池是公司首款全固態原型電池,目前屬于技術開發階段,已實現車規級全固態電池制備及基礎性能驗證,電芯能量密度可達350Wh/kg(800Wh/L),電池可通過200℃熱箱測試。公司全力開發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同時也布局了鹵化物、凝膠態電解質材料。國軒高科保守預計2027年將實現全固態電池小批量上車實驗,2030年實現量產。
5月30日,國內首家聚合物固態電池的產業化企業東馳能源舉辦固態電池產品下線儀式。據了解,東馳能源專注于聚合物固態鋰電池的研發與生產,迄今公司擁有60余項聚合物固態電池發明專利,開發出了半固態儲能電池、準固態動力電池系列產品,技術處于固態電池行業領先水平。2023年公司投資1.5億元,歷經一年建設了0.5GWh的固態電池示范線,用于產品的技術研發和迭代升級。
同時該公司與溫州冠盛汽車零部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冠盛東馳合資公司,投資20億元開建了年產4GWh半固態儲能電池生產基地。
固態電池何時起飛?
固態電池市場空間巨大,據國盛證券預測,2025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量為17.3吉瓦時,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量有望超200吉瓦時,2025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65.8%。
根據SNE research去年發布的報告,到2030年,全固態電池的供應量則會從2025年開始的0.2GWh,增加到131GWh,市場滲透率將達到4%左右。
那么,固態電池何時真正實現量產呢?
今年1月舉辦的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全固態電池是公認的下一代電池的首選方案之一,被列入中國、美國、歐盟、日韓等主要國家的發展戰略,也成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競爭的關鍵制高點。中國目前是電池發展的領先國家,就算全固態電池2030年能產業化,要想替代液態鋰離子電池50%市場份額也至少需要二十到三十年。
“全固態電池產業化仍然面臨一系列的科學難題,需要從關鍵材料、界面、復合電極、單體電池不同層面進行解決。比方說材料層次,硫化物電解質化學穩定性、空氣穩定性很差,批量生產很難,基礎硫化鋰很貴,我覺得首先要把這個價格壓下去。”歐陽明高說。
相關資料顯示,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固態電池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實現更廣泛的商業化應用。屆時鋰電池能量密度可達到500Wh/kg,對應的續航里程約是液態鋰電池的2—3倍,追平燃油車續航力。
總之,當前固態電池賽道正處于高速成長階段,未來將會有更多企業加入,政策方面也會進一步推動該產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