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下造車新勢力代表人物,威馬汽車創始人、CEO沈暉出現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時,談得最多的話題還是造車。
2015年成立于上海的威馬汽車,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完成了融資百億、成為“獨角獸”,組建工廠、發布車型、展開預售等一系列進展。
此前沈暉曾公開表示,智能汽車領域融資能力很關鍵,能直接決定智能汽車企業能否熬過造車最艱難的前三年。目前手握120億資金的沈暉顯然不再為資金而感到焦慮,眼下他口中最高頻的詞匯是“量產”。
“
電動車企業誰能一年量產10萬輛,誰就厲害。”沈暉在一場主題為“未來的交通”的分論壇上直言。而在過去的幾個月內,他不止一次地把“10萬產量”掛在嘴邊,“誰可以做到真正量產,我希望我們是第一個。”
據悉,威馬汽車將在本月正式公布第一款電動SUV EX5的價格,目前該車的預訂數量已經接近2萬。同時,位于浙江溫州的智能制造工廠將于2018年第一季度開始小批量量產下線,目標2018年下半年,將產品大批量交付給國內用戶。
4月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會后,沈暉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專訪,暢談了他對新造車未來的見解。
“兩年之內沒有十萬輛很難生存”
沈暉在專訪中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新興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窗口期只有兩到三年,在這個期間不能在規模上有所突破,就很難再立足。
“我特別強調,兩年之內沒有到十萬輛很難生存,說的就是時間差。我認為很多傳統車想追上來要三五年左右,因此我們必須在兩年、三年之內站穩腳跟。”
沈暉告訴記者,10萬輛是他給威馬制定的三步走計劃中關鍵的一環。“第一個,把產品做好。第二個,把量搞上去,有量才會產生大數據。第三個才是各種業務模式,無論是服務模式、車聯網帶來的各種不同的用戶體驗,價值鏈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
沈暉也坦言,十萬輛對目前包括威馬在內的新能源車企來說是一個“在融資階段講述的美好愿景”,其實目前還沒有一家真正達到這個量的規模。不過,他也指出,參照現有乘用車市場三四千萬輛的規模,十萬輛的目標不算大。“如果你連十萬輛都做不下來,那講得天花亂墜的業務計劃和顛覆,只會流于空談。”
不造售價30萬元以上的車
去年12月,威馬第一次召開品牌發布會的時候,沈暉在現場大手一揮表示,未來威馬的8款車,無論兩廂、三廂、SUV、MPV補貼前售價全部在30萬元以內。顯然這與沈暉想要快速做大規模的思路是契合的,太貴的產品賣不動。
“為什么我們暫時不做高端份額。我們認為品牌的認知度跟價位是息息相關的。原來我們在沃爾沃的時候也知道,30萬以上的沃爾沃賣不動,30萬以上選擇太多了。”
沈暉指出,目前國內3000萬輛-3500萬輛乘用車里面,A級和A+級車份額最大,大約七八百萬輛。A+級車里面的SUV最多,A級、A+級的SUV推出來最多的,價位正好是20萬元左右。
“這種車第一,量最大;第二,用戶更年輕;第三,年輕的用戶對新技術、新品牌更歡迎。所以我們認為我們這種打法成功率更高。再高一點不是說不行,但可能一年幾千輛、一兩萬輛了不起了。”沈暉說道,“我們也不做低端的,低端產品滿街都有了,中國已經有的是。”
沈暉認為,無論從品牌,用戶接受度,以及細分市場量最大的角度,威馬都切入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包括價位、車的大小、車型上面都是最正確的。”
切傳統車企的蛋糕
沈暉創辦威馬汽車之前,曾任沃爾沃轎車董事會董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沃爾沃汽車全球高級副總裁兼沃爾沃汽車中國區董事長,負責中國區的生產和商業運營等。并且他還是吉利收購沃爾沃背后的操刀手。
與多數新造車企業創始人出身互聯網不同,在傳統汽車行業摸爬滾打多年,沈暉深諳燃油車企的命門。在他眼里,新能源車市場的機會是屬于新造車企業的,傳統主機廠“包袱太重”。
“傳統燃油車已經有一兩百萬輛在跑的,那就不可能花全力再搞一個電動車把自己燃油車的量降下去。只有我們這些造車新勢力,沒有歷史和品牌包袱,也沒有傳統燃油車的技術包袱,才能全心全意,集中力量把量真正做上去。”沈暉說道。
“我們認為目前主要競爭對手還是傳統汽油車,我們的根本目標就是能從燃油車的市場份額里面挖多少到新能源車上來。”沈暉表示新能源車公司的勝算在于時間差,搶在傳統車企轉型之前獲得市場份額,“我們不能拿過去的這種所謂的新能源車來比,因為我認為在這個市場上面目前沒有一款產品是用得起、用得爽的。”
造車光有資本推動遠遠不夠
威馬汽車開始走入公眾視野,得益于去年密集的融資消息的公布。截至目前,威馬汽車的融資總額已經達到120億元,在一系列明星投資機構中,BAT中的百度和騰訊都是威馬的金主,這無疑給威馬這個快速成長的“獨角獸”又加上了一層光環。
在去年12月的品牌發布會上,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還親自到場,表達對威馬的認可:“我們看中威馬團隊管理層的能力,高度認可威馬的產品理念,百度阿波羅計劃會開放給威馬。”
根據博世(中國)的統計,截至2017年底,新能源車勢力從原本的60多家傳統汽車生產企業,到目前在數量上已經擴展了一倍,其中新加入的新型造車企業就有60、70家。市場競爭已經不只用激烈來形容。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以“會很慘烈”來形容這個市場。
“這個行業表面擁擠,真正能把車造出來的,我認為也就三家、四家了不起了。”沈暉這樣向澎湃新聞記者形容這個看似熱鬧的產業。
在沈暉看來,新能源電動汽車是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產業,人才、技術、資金,缺一不可。
“資本當然很重要,但是你光有資本推動是遠遠不夠的。新能源電動汽車企業,技術和人才都有很高的門檻。這個人才我們開玩笑說是可以比喻成打群架,一個人兩個人不行,108個好漢一起才行。因為汽車這個產品太復雜了,涉及到研發、制造,我的制造是指生產和供應鏈,涉及到運營,整個價值鏈很長。所以從這個角度,從資金上面、技術上面、人才上面是我比較關注的,光資本肯定不行的。”沈暉說道。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