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版的《新能源汽車藍皮書》即將發行之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萬里談了自己的幾點感想。
一、新能源汽車是支撐汽車產業先導型戰略地位的重要保障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面臨著三個重大變化和一個基本不變的局面。三個重大變化是:第一,國內外都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模式發生變化的歷史階段。第二,國際上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發展工業的需求,使中國受到雙重擠壓。第三,創新的思維、模式、手段和方法發生重大變化。一個基本不變是:一百年來,汽車產業始終是各先進國家的戰略先導型產業。
按照德國的劃分,工業4.0時代正在到來。無論1.0、2.0、3.0還是4.0,都是以汽車產業作為載體的。近期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日本的智能機器人和“中國制造2025”,全世界四個最大體量的經濟體,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都異口同聲地提出要發展制造產業,并高度重視汽車產業在其中的先導型作用,這是又一個有力的證明。
在新一輪產業模式、商業模式和社會運行模式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關頭,保持汽車產業在社會經濟中先導型產業的戰略地位,是我們汽車人至關重要的戰略任務。在這其中新能源汽車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國內的普遍共識是,5—10年內每年向中國市場提供的新能源汽車的比例要從高于5%提高到30%左右的規模。國際各大智庫也紛紛做出樂觀估計,到2030年廣義電動汽車占新車銷售的比例可能在10%—50%范圍之間。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成為支撐汽車產業先導型戰略地位的重要保障。
二、新能源汽車是倒逼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
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主要在能源結構的調整。汽車節能的路徑有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兩個切入端口。
在傳統汽車產品方面,近幾年國內外都相繼出現排放和油耗作假的事件,社會普遍認為是企業操守和職業道德出了問題。我認為深層次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傳統汽車產業技術創新乏力,企業找不到既能顯著提升技術水平,又不會大幅度提高成本的發展路徑。二是社會效益與社會治理成本失衡,管理部門找不到既能有效管控能源結構、環保形勢帶來的巨大壓力,又能不改變原有管理模式,不大幅度提高管理成本的運行方式。
轉機何在。“中國制造2025”對汽車產業提出的明確指標揭示出一幅明確的藍圖。
一方面傳統技術困難重重,競爭格局開始扭曲變形,原有的管理體制機制,以及道德規范開始難以自圓其說。另一方面新興技術方興未艾,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工業模式,從免費服務到補貼服務的商業模式的出現。新法律、新制度的新社會模式自下而上呼之欲出。國際國內的非傳統汽車領域,包括IT產業紛紛提出以顛覆性的模式進入汽車產業。不僅技術路徑迥然不同,其設備、工藝、生產組織所形成的產業形態與傳統觀念也大相徑庭。人們雖然對此還不具備認知方面的確定性,但它們卻以全新“物種”群體的姿態徐徐向我們走來。
汽車產業正在發生蛻變。消費需求在變化,能源結構在調整,生產方式在升級,商業模式以及消費模式更是變幻莫測。新的增量不斷涌現、新的變量不斷迭代,新的“闖入者”信心滿滿。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戲已經開場。
在“增量”要素調整的過程中,持續改善與顛覆性革命之間無論是“你中有我,還是我中有你”,或者變得“既不是你,也不是我”,都將產生新的創新動力,必然會找到新的轉型出路。在這個意義上看,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和發展必將成為倒逼汽車產業在技術、產品、生產模式、商業模式、消費模式轉型和創新的偉大力量。
三、新能源汽車要勇于為“改革獲得感”擔當大任
近十幾年,全國自下而上的綠色出行解決方案層出不窮。比如說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和低速
電動車,這些類別的
電動車在某些地區形成了巨大的市場。然而這些產品不符合目前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也不符合各部門的管理規定,理論上是應該被禁止的。但是由于規模巨大,多年來管理缺失,一直屢禁不止,所以目前處于一種束手無策的尷尬局面。
我覺得對于中國低速電動汽車,關鍵要理清幾個基本判斷。第一是有沒有必要對其進行引導。第二是用什么樣的辦法進行規范。第三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一種擔當,即為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消費群體和一些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改善出行條件的可能性。作為政策制定者,作為管理部門,有沒有切實為這些人去著想。實際上,最近有一句話講得很對,要使廣大民眾擁有“改革成果的獲得感”。政府是有責任為更廣大的、出行不便的人群考慮,以提高他們出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擁有更多的“改革成果的獲得感”。這不僅是技術或管理的問題,更應上升到共享改革成果的層面上來。
在2016年版的《新能源汽車藍皮書》即將發行之際,祝愿新能源汽車事業持續為先導型產業撐腰,努力為轉型升級貢獻,勇于為國家發展擔當。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