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2024全國兩會正在北京舉行。那么,今年代表們對于
電池產業的發展有什么好的建議呢,接下來就來看一吧:
01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提高國內標準技術水平
2024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聚焦中國電池企業出海、電池與電網雙向融合互動(B2G)等熱點話題。
其中,在《關于高標準引領高質量 保持我國新能源電池產業競爭優勢的提案》中建議:一是提高國內標準技術水平,通過標準引領提升技術進步,二是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有序競爭,防止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慘痛教訓再次上演;三是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國際標準影響力;四是建設國家質量標準實驗室,開展質量標準共性技術研究。
在《關于抓住本質推進電池與電網雙向融合互動(B2G)的提案》中,曾毓群指出,當前,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上量,大規模電動汽車的無序充電將進一步加劇電網負荷的峰谷特性,給電網安全造成沖擊。另外,隨著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特點的新能源發電占比不斷提高,為維持系統實時平衡,電網面臨大量靈活性調節能力缺口。為了變負擔為資源,一箭雙雕解決交通和能源領域存在的兩大難題,可以抓住車網互動(V2G)的本質,研究探索電池與電網雙向融合互動(B2G,Battery to Grid)。
02
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建立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體系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共帶來了4份議案以及23份建議,其中多條圍繞新能源產業展開,具體領域涉及儲能、氫能、動力電池回收、動力電池電池碳足跡等多個方面。
具體到電池領域有兩個: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動力電池需求猛增,打造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閉環,推動動力電池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廣受關注。在今年兩會上,張天任提出了《關于大力推動動力電池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表示,汽車動力電池的平均使用壽命大約為5~8年,國內早期推廣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陸續進入報廢期,預計未來動力電池將迎來大規模退役潮。
張天任認為,由于上游鋰資源短缺、中下游受各國政策影響,供需錯配嚴重導致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探索動力電池回收新技術、加速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布局的需求漸顯迫切。
他建議,一是構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體系,強化溯源體系數字化建設;二是建立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體系,加快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三是建議加強規范性企業的資質審核,加大對白名單企業的政策扶持;四是完善再生原料標準體系,擴大優質再生原料進口規范和規模,保障資源供應;最后,建議規范引導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信息的公開化,防止資本無序重復擴張。
此外,張天任還提出了《關于加快建立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規則的建議》。他認為,建立健全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評估體系,對科學指導新能源行業碳減排、保持和提升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意義重大。
具體來說,他建議,一是將動力電池產品納入2025年50個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名錄中;二是建立完善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數據庫;三是建立健全動力電池回收環節碳足跡計算標準;四是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實現國際互認,引導企業適應國際規則,參與國際競爭。
03
華友鈷業董事長陳雪華:構建全球回收網絡
過去幾年里,我國鋰電正極材料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迅猛擴張的鋰電材料行業在2023年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有機構預測,2025年,國內磷酸鐵鋰產能將達到575萬噸,而2025年全球磷酸鐵鋰需求量約為267萬噸。全國人大代表、華友鈷業董事長陳雪華陳雪華認為,解決鋰電材料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需要從政策指引和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發力。
陳雪華建議,政府層面需要加強政策指引。政府在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及時發布產業信息,建立資源、產能與需求相匹配的預警機制,引導企業合理投資、理性發展,防止產能嚴重過剩,保障行業健康發展,降低和減少市場失靈對產業發展和企業經營帶來的損害。
陳雪華還建議,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鋰電材料企業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尤其是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合作,在項目審批、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鋰電材料國際產能合作中實現“中國制造”向“世界制造”的轉變。
在歐美等區域相繼發布電池法案后,我國從其獲取廢舊電池及再生材料的難度加大。如何在材料端確保我國鋰電產業鏈的安全發展?從進口的角度,陳雪華認為,應該關注海外廢舊鋰電池資源,尤其是“以海外廢舊鋰電池為原料制成的氫氧化物中間品”的進口問題,通過調整相關進口政策、構建全球回收網絡等方式加以改善。
陳雪華建議,相關部門可結合國內循環再生行業的技術水平、國家能源金屬的稀缺性,調整“以海外廢舊鋰電池為原料制成的氫氧化物中間品”的進口政策,通過調整稅率及進口國范圍,鼓勵這類產品的進口,促進我國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陳雪華還建議,鼓勵國內有條件的鋰電循環企業出海構建全球廢舊電池拆解材料回收網絡,持續獲取海外廢舊鋰電池初級材料資源,通過循環再造的方式將這類資源導入國內鋰電產業鏈、再出口高附加值材料產品,提升產業鏈中再生原料的占比,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04
廣東邦普循環董事長李長東:支持我國企業全球布局新能礦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邦普循環董事長李長東認為,“現在新能礦所需的資源越來越受到全球各國的高度重視,鎳、鈷、鋰等關鍵金屬被許多國家列為戰略資源。”
由于多數新能礦所需的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地理分布的極度不均衡性,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經開始評估其供需情況,并制定相應的全球資源戰略。
因此,李長東提出,要支持我國企業全球布局新能礦的建議。“過去一年,我也去了東南亞的印尼、南美的玻利維亞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尋求合作機會。希望通過項目合作,提升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進一步增強佛山新能源產業競爭力,助力提升廣東省新能源產業整體優勢。”李長東說。
此外,新能源產業具有技術密集、資本密集、政策驅動等特點,創新主體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逐漸增多,新能源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更加復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對于促進該領域的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李長東也提出加強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保護。
05
江鈴汽車首席技師劉輝: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江鈴汽車首席技師劉輝的目光聚焦到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話題。
根據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專業委員會的預測,到2027年,我國的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將達到114萬噸,數量非常龐大。舊電池中含有鉛、鎘、汞等有毒有害物質,如果不進行及時回收和再利用,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因此,劉輝建議,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明確企業的回收責任和義務,并建立統一的回收渠道和管理平臺,確保電池的規范回收和處理;同時,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注重環境保護,推動電池的二次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06
華晨寶馬里達工廠張濤:創新回收利用商業模式
隨著新能源汽車迅速普及,大量動力電池進入退役期。全國政協委員、華晨寶馬里達工廠廠長張濤認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目前的渠道規范和技術儲備都還有待提升。對此,張濤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是改進動力電池設計,實現標準化、易拆解、易回收,同時引導企業協同開展易回收的動力電池產品設計,統一電池類型和規格標準。二是加快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梯次電池監控平臺,提高電池壽命、一致性和安全性等特性評估的準確性。三是創新回收利用商業模式,鼓勵整車企業、電池企業和回收利用企業建立產業聯盟回收模式,完善回收物流網絡和渠道。同時增強從業者的技能水平,強化技能人才儲備。
另外,要從社會層面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試點電池回收“押金制度”,消費者購買汽車時支付押金,待電池回收后返還。適當補償通過正規渠道報廢電池的車主和企業,保證廢舊動力電池流入正規回收網點。
07
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建立完善的動力電池安全標準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建議,將《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中“針刺試驗”規定為單體電池的強制性項目,并制定科學合理的試驗要求,提升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的安全可靠性,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電動汽車安全風險,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同時,在《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中增加“燃燒噴射試驗”,并研究制定適用于電動自行車用動力電池的試驗方法和要求,提高電動自行車用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能,降低電動自行車火災發生和蔓延的風險,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08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探索建立全固態電池標準體系
本次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圍繞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標準、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節能汽車發展、車規級芯片產業鏈發展以及汽車出口等具體內容新帶來5項建議以及1份關于智能駕駛法規標準制定的議案。
據了解,動力電池的發展水平關乎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進程,然而動力電池現行標準仍存在互相沖突、標準化程度不足等問題,導致研發成本增加、產業鏈協同困難、資源浪費以及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因此,針對充換電補能標準不統一、全固態電池標準缺失等問題,馮興亞提出了統一大功率充電標準及換電標準、探索建立全固態電池標準體系的建議。
據統計,2023年,全國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2.1萬起,加強電動自行車安全管理刻不容緩。
09
河南鶴壁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院長金不換:盡快出臺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國家強制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鶴壁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院長金不換調研發現,電動自行車的安全問題主要在于電池與充電。現有電動自行車用電池標準大多為地方性技術標準,部分企業依據企業標準生產,一些企業所制定的產品標準指標遠低于國家或行業推薦性標準。對此,他提出兩點建議:1.加快標準制定,建議工信部盡快出臺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國家強制標準;2.加強充電設施建設,建議住建部將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納入住宅配套設施建設規劃中。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