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在上個月26號舉辦了有關電池與原材料的分析師和投資者的交流活動,有關兩個主題——《寶馬集團電池技術》和《可持續原材料管理》的內容,我想花一些時間來講。縱觀整個思路,我感覺BMW其實一直在向投資者表達幾個事情——
1)BMW是在很清楚地平衡高性能與低成本兩種戰略,未來的電池發展是走高鎳和固態的道路,而LFP的策略雖然特斯拉在大規模的走,但從BMW整體來看還是要圍繞高鎳電池來打;
2)BMW在電池原材料上布局是很早的,還是會從各方面努力去掌控。
Part 1:BMW的電池技術
1)BMW的電池整體技術介紹
在寶馬i4電動車的整車成本中電池系統成本占到40%,而電池系統的20%來自于模組以及系統成本,電芯的價值鏈里面,20%的成本是電芯生產(電芯工廠的價值),80%的成本是電池材料。總體來看,現在電池的重要性對于消費者感知來說,是關系到電動汽車的關鍵屬性——續航里程,充電時間,驅動功率,車輛價格。
圖1 BMW的考量,從安全、能量密度、壽命、成本和能量密度
我個人感到有些迷惑的地方是,之前BMW對電動汽車的投入時斷時續,而電池的研究是從2008年開始(與A123一起合作Active Hybrid項目就進行了鋰電的研究),2012年就建立了電池研發項目,2017年開始建立寶馬電池電芯部門(超過300人),2020年開始建立電芯的試制生產。
備注:你說BMW這么牛的一手扶持了CATL,怎么就不在國內早點買一家電池企業開始搞,目前BMW是在歐洲唯一沒有深度進入電芯生產領域的德國車企。
圖2 BMW的電池研究狀態
BMW的電池LAB涵蓋的內容包括材料特性、化學體系開發、配方研發、性能和安全測試、失效分析等。在電芯試制方面也有所涉及,甚至開始和合作伙伴一起進行試生產量產準備,咋就沒宣布要搞電池?這里的核心邏輯是,做電池其實涵蓋了太多的環節,包括從原材料的采礦和提純,材料的量產,電芯開發,電芯量產,電池模組開發和量產,電池工廠投產使用,電池二次使用和分解,材料的回收利用等等。
圖3 BMW的電池研究
這里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是,BMW也知道目前中國法規中“熱失控傳播實驗在五分鐘內要起到作用,未來可能要擴展到40分鐘”。
圖4 國內的同行在安全會議上要求往24小時起步,甚至開始提議完全整包起火限定
2)BMW電芯開發路線圖
BMW的電芯技術路線圖,主要分解為分高性能電池(性能提升)和低成本電池(成本降低),而電池的最終演化路徑還是往固態電池方向走的。在下面這張圖中,BMW把LFP電池的能量密度是劃得比較低的,我的判斷,BMW推行的小尺寸規格電芯想要做高能量密度電芯是比較困難的。
A)低成本電池:也就是說在現有的NCM和NCA三元的基礎上,第一步推行無鈷化,第二步無鈷并且采取低鎳策略,往富鋰錳的方向走——可能BMW認為鎳都貴了。
B)高性能電池:提升性能方面采取富鎳的技術路線,第一步采用氧化硅與石墨混合的方案,第二步采用高摻硅的負極與Si-C化合物的方案。
C)LFP電池則作為低成本入門車型的配置。
BMW在固態電池路線上已經投了不少錢,所以將電動汽車的出路是寄托在這個技術路線上的。
圖5 BMW的電芯技術路徑
我現在理解BMW從方殼電池擴展到大圓柱電池技術路線上,其實和特斯拉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想要往更高能量密度的方向走,圓柱的路線更容易實現一些。
· 極片設計趨勢:主要包括增加壓實密度(限制電芯功率)和優化涂布;
· 電芯設計趨勢:1.增加有效區間,充分JR在電芯的空間利用率(主要方法是從卷繞改為疊片,這個會受限于成本) 2.提升成組效率(風險為電芯膨脹力)減少鋁箔、銅箔、隔膜的厚度(風險是安全) 3.增加電芯的大小,提升電芯的有效空間使用率(風險為安全)。
圖6 BMW往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方向發展
固態電池講了這么多年,核心的優點是帶來更好的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潛力,但是目前所有的車企都沒辦法對固態電池的最終性能做出估計,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與主流電池企業都在在進行驗證,然而目前其實還沒有確定性的數據。
圖7 這個殺手锏到底是否有用,有賭的成分
Part 2:電池原材料管理
其實在整車企業中寶馬是特別早就對鋰資源所有保證的——通過BMW I Ventures項目來做,因此在所有汽車企業的風險投資里面,BMW也是我學習的藍本,我個人覺得I Ventures做得還是不錯的,需要持續學習。
圖8 BMW 對鋰資源投資
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對于長期資源的鎖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都在無稀土的電機上做了儲備。
圖9 確保核心資源的獲取
小結:
我覺得汽車企業進入電池領域,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必須(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想太多而不是直接想辦法去迭代,可能會錯過很多的機會。這段時間最為低估的還是4680大圓柱電池對汽車產業帶來的巨大影響,這方面的內容等合適的時候再和大家詳細聊聊。
圖|網絡及相關截圖
作者簡介:朱玉龍,資深電動汽車三電系統和汽車電子工程師,著有《汽車電子硬件設計》。
(責任編輯:子蕊)
美國ION公司固態電池新突破:超125次循環,容量衰減低于5%2024-03-11 22:56
|
電池圈里,沒有共同富裕2023-05-17 09:20
|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主要性能參數有哪些?2023-01-24 18:18
|
技術層面的鋰電好產品是否一定能幫公司業績兌現?2023-01-24 18:16
|
鋰電產業如何利用視覺檢測系統降本增效?2023-01-24 18:11
|
電動車市場開啟降價潮, 問界與小鵬之后零跑跟風!2023-01-24 18:10
|
震裕科技擬3億元投建鋰電池鋁殼生產項目2023-01-10 15:53
|
簡述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斷代2022-09-06 09:32
|
鉛酸、鎳鎘、鎳氫、鋰電池優缺點對比2022-06-21 08:42
|
為廢舊電池開疆拓土!廢舊NCM與雙功能催化劑實現夢幻聯動!2022-05-19 1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