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創造微型3D材料的新技術,最終可使氫電池等燃料電池更便宜、更可持續。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該研究,有可能在納米尺度上按順序“生長”互連的3D層次結構,這些結構具有支持能量轉換反應的獨特化學和物理特性。
在化學中,層次結構是單元(如分子)在其他單元組織中的配置,這些單元本身可能是有序的。在自然界中也可看到類似的現象,例如花瓣和樹枝。但是這些結構具有非凡潛力的地方是在超出人眼可見度的納米級水平。
使用傳統方法,科學家們發現在納米尺度上用金屬部件復制這些3D結構具有挑戰性。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能在微米或分子尺度上組裝層次結構,但為了獲得納米級組裝所需的精度水平,他們需要開發一種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從簡單化合物構建復雜化合物的化學合成方法,在立方晶體結構的核心上小心地生長六方晶體結構的鎳分支,以創建尺寸約為10—20納米的3D層次結構。
由于金屬核心和分支的直接連接,由此產生的互連3D納米結構具有高表面積和高導電性,并且具有可化學修飾的表面。這些特性使其成為理想的電催化劑載體,有助加快反應速率,在析氧反應中,這是能量轉換的關鍵過程。
研究人員表示,逐步生長材料與在微米級組裝結構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后者是從大塊材料開始并將其蝕刻下來,新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條件。
因為在通常為球形的傳統催化劑中,大多數原子都卡在球體的中間,表面的原子很少,這意味著大部分材料都被浪費了,它們不能參與反應環境。而新的3D納米結構經過精心設計,可將更多原子暴露在反應環境中,從而促進更有效的能量轉換催化。(記者張夢然)
【總編輯圈點】
在構建化合物時,科學家如果將所有組件保持在超小納米級,就能發揮獨特的催化性能。本文的成果一旦應用于燃料電池,催化劑也會具有更高表面積。這意味著,在將氫轉化為電能時反應將更有效,反應時需要使用的材料也更少。最終,這一技術將幫助人們降低成本,使能源生產更具可持續性。
(責任編輯:子蕊)
鋰電池材料構成主要有哪些?鋰電池四大主要材料簡單介紹2023-01-20 08:22
|
鋰離子電池集流體種類與選擇2021-10-26 12:31
|
2021年9月新能源鋰電池材料產量解析2021-10-15 15:06
|
鋰離子電池鋁塑膜詳解2021-10-14 17:59
|
鋰離子電池四大關鍵材料梳理2021-10-11 18:14
|
鋰電池隔膜的作用和隔膜材料的特性詳解2021-09-14 08:43
|
住友金屬預計全球用于電池的鎳需求2021年將達到22.8萬噸2021-06-30 10:04
|
2019年12月動力電池月度信息總覽2020-01-13 15:56
|
2019年10大讓鋰離子電池性能飆升的新型材料2019-06-03 17:36
|
動力電池攻關300wh/kg!國內NCA材料布局起底2019-01-28 1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