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聚
電池25億建電動汽車生產基地 動力
電池垂直整合大幕開啟
2月20日,
中聚電池(00729.HK)稱,該公司旗下香港五龍
電動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龍
電動車”)位于杭州的生產基地——長江汽車公司
新能源汽車制造項目19日正式開始動工。
長江汽車公司
新能源汽車制造項目規劃投資約25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年產能10萬輛
新能源汽車,包括兩座純電動乘用車、五座純電動乘用車及六至九米長純電動小巴及混合動力小巴。項目預計將于2015年3月完成設備安裝調試,5月份有望正式投產。
去年12月,
中聚電池收購五龍電動車58.5%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而作為五龍電動車的子公司,杭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客車、電車、專用汽車、汽車零部件、汽車改裝等制造和加工業務。
中聚電池副主席苗振國表示,新基地的建成,配合中國新一輪宏觀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有望進一步拓展及深化國內業務領域及市場份額,為中聚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事實上,由于
新能源汽車市場啟動遲緩,自2013年以來,中國的動力鋰電池市場持續疲軟,下游電芯廠產能利用率普遍偏低,產能過剩問題開始凸顯,動力電池企業整體生存景況堪憂。在此背景之下,一些動力電池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下游
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
“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缺乏的就是整合能力。”前環宇賽爾總經理司海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幾年,動力電池行業將會掀起一輪整合洗牌的大潮,這種整合包括兩種方向,一種是做橫向的兼并購,在規模和技術研發上進一步擴大,另一種就是向產業鏈延伸的垂直整合。
司海健認為,
中聚電池向下游電動汽車領域的垂直整合可以在綜合性的技術研發、成本調控、整體協調以及產業鏈控制等方面占據主動優勢;另一方面,這樣的資源整合還有助于提高其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
與傳統車企在
新能源汽車領域布局所遇到的困境一樣,動力電池企業向下游終端市場延伸也要面對
新能源汽車商業模式尚未建立的尷尬,司海健表示,除了在整車研發和技術上制約因素,
中聚電池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在于,如何趟出一條成熟的商業模式出來,在行業爆發時迅速搶奪市場。
中聚電池研究院院長馬紫峰介紹,
中聚電池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有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布局,涉及到電池材料、電池制造到
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銷售等整個產業鏈,這個布局以動力電池業務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此次杭州的電動汽車生產基地就是整個戰略布局的一環,中聚在天津建立的動力電池項目也是為此做準備。”
在此之前的2013年4月,天津中聚鋰離子動力電池一期項目建成投產。項目總投資2.6億元,可年產大容量鋰電池1.3億安時。
與此同時,
中聚電池還在杭州、蘇州、等城市與眾泰、金龍、申沃等車企合作開展電動汽車租賃業務,嘗試探索電動汽車商業化運營模式。
馬紫峰說,
新能源汽車商業模式的探索也屬于
中聚電池整個新能源產業布局的一部分,2014年,還會將這種模式推廣到東莞、青島、呼和浩特等國內城市。
“動力電池企業的加入將對
新能源汽車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杭州眾泰
新能源汽車副總經理張浩認為,動力電池企業進軍下游領域可以更加有效地整合自身的優勢,包括完善動力電池售后服務、布局維修網點、承擔運營維護,以及利用公司閑余資金參與電動車推廣項目等。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