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是寶能,這一個月來,內部聽過一些傳聞,但沒有一個消息說是寶能,聽說是浙江的一家民企。”7月19日,奇瑞一位不愿具名的內部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這讓觀致潛在新股東的名單上,又多了一個備選者。
7月12日,長江產權交易所公示的一則“觀致汽車有限公司25.5%股權掛牌轉讓公告”,讓傳聞已久的觀致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一事再度“上頭條”。有望入股觀致的“新金主”有多個版本,從寶能到百度,再到某個名稱不詳的紐交所上市公司。以及這次來自浙江的新金主。
傳聞風聲最盛的還是過去兩年和萬科上演股權大戰而名聲大噪的寶能。不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觀致汽車市場與傳播執行副總裁寧述勇先后否認。
讓觀致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的還有另一則消息。有自媒體爆料觀致春節后僅開工10天,近乎停產。7月20日,寧述勇在電話中明確否認這一消息:“沒有的事,10天連設備維護都不夠,工廠還在正常運轉。受大環境的影響,上半年我們的增長勢頭不如去年,但下半年肯定會有好轉。”
首款車便獲得紅點設計大獎,之后又拿下Euro NCAP五星碰撞成績的觀致,造車水準在業內有口皆碑。但就像一些有實力的演員就是“不紅”一樣,號稱自主品牌中“最會造車”的觀致,銷量卻一直上不去。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觀致累計銷售5962輛,同比下跌40%。這和去年銷售24188輛,同比大增70%的勢頭反差明顯。而成立10年虧損94億元的巨虧狀態,也讓業界再次為觀致的前途擔憂。
但不管怎樣,在政府主管部門嚴卡造車資質的背景下,有轎車生產資質且造車道路上積累了10年經驗的觀致,對于一些投資者而言依然是塊“香餑餑”。只是,迎來新股東控股以及“請外國人回家”的削減成本等一系列調整之后,觀致當初設定的“第三條道路”是否能繼續堅持下去?又將如何堅持下去?
寶能入股觀致方案已成?
6月16日,觀致汽車外方投資者以色列Quantum母公司KENON發布公告表示,觀致、奇瑞、Quantum量子公司已與一位來自中國的投資者簽署合作協議,該投資者將向觀致注資65億元以獲得其51%的控股權。6月17日,有媒體爆料稱,寶能有可能入股觀致。“姚振華(深圳市寶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已與奇瑞高層見過好幾次面,雙方也簽署了備忘錄。”
不過,尹同躍很快在微信朋友圈辟謠,否認新股東為寶能。寧述勇隨后也在公開場合表示:“寶能入股觀致為媒體過度解讀。”有意思的是,盡管奇瑞與觀致高層一再否認,來自寶能方面的消息卻一再肯定。
多位接近寶能集團的消息人士非常肯定地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寶能入股觀致的消息屬實,而且方案很明確,原有股東等比縮股,寶能進入后增資擴股。而此前也有奇瑞內部人士向媒體透露:“姚振華與奇瑞高層接觸,寶能已對觀致進行多輪盡職調查,談判已到關鍵期”。
長江產權交易所的掛牌公告顯示,奇瑞擬轉讓觀致汽車有限公司25.5%股權,掛牌價格為16.575億元人民幣。按照中外股東等比縮減出售股份的說法,這和此前業內盛傳的寶能收購觀致51%股權的說法吻合,但是金額卻相差很多。按照這一方式,新買家出資33億元左右,便可從觀致中外股東手中購得51%的股權,只有此前的一半。
除了風聲最盛的寶能,觀致“新金主”名單上還包括百度,依據是百度和觀致的中方股東早有合作,二是觀致近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為重要一翼的“兩棲戰略”,和重金押寶無人駕駛、智能汽車的百度戰略方向頗為一致。
有業內分析認為,奇瑞接觸的潛在投資者應該不止一家。寶能此前與萬科爭奪公司控制權時“吃相難看、野蠻人姿態”,再加上寶能與奇瑞對于出資金額上有分歧,導致奇瑞方面一再否認寶能。觀致在6月27日的官方聲明中也表示:“觀致與股東持開放態度,歡迎各方投資者的參與。”
上述奇瑞內部人士則表示:“奇瑞是國有企業,轉讓觀致的股份必須在國家認可的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走正規流程,價高者得。盡管前期也和一些投資者接觸,但不到拍賣的最后一刻,難以保證一定是哪家企業。”
高標準造車的高昂代價
由奇瑞和以色列投資集團旗下子公司Quantum(量子)以50:50股比投資成立的觀致汽車,自成立初期便打造國際化的自主品牌為己任,立志走出自主品牌的“第三條道路”,高起點高標準,利用全球資源組建國際化團隊,從研發到制造全面與國際接軌,品牌定位與產品定價也向合資品牌看齊。
以大眾、豐田的品質高標準造車的觀致,雖然造車水準在國內外獲得認可,但市場卻并未一飛沖天。2014年,觀致的銷量是7000輛;2015年,銷售1.4萬輛,翻番增長;2016年,銷售2.49萬輛,同比增長70%。雖然增長勢頭不錯,但遲遲未能達到當初年銷售3-5萬輛的“小目標”。
而隨著車市競爭加劇,賣車利潤空間大大擠壓。有媒體統計,觀致成立10年來,共虧損94億元。觀致外方股東量子公司的母公司Kenon Holdings披露的年報顯示,2014年,觀致凈虧損22億元;2015年虧損25億元;2016年則虧損19億元。2017年第一季度,觀致又虧損了3.08億。但好消息是,觀致的苦虧損幅度一直在縮小之中。
長期關注汽車行業海外并購的分析師Alfred預測,今年觀致估計虧損約在17億元左右。同時,他梳理觀致近年財報發現,觀致未來還將面臨這這凈財務融資成本一路高漲的成本問題——從2013年的1100萬一路狂飆到2016年的4.03億,增加了近40倍。“這說明觀致過去幾年因為高額借貸帶來的利息支出迅速增加,本來就沒錢,還得把真金白銀拿出來去償還銀行的利息。”在此背景下,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而觀致CEO劉良在去年底的廣州車展上透露:“2017年觀致汽車將開啟B輪融資,第三方資金規模將在150億左右。”今年3月31日,劉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再次表示,下一階段觀致將進入2.0階段,重點“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隨著新的投資者加入,觀致可能迎來一次發展絕佳機會。
“第三條道路”的新玩法
在中國汽車市場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后,雖然給不少自主品牌帶來很好的發展機遇。但在和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過程中,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道路十分不易。哪怕是觀致這樣一開始就立志高起點、國際化的自主品牌。
汽車行業,對于觀致的“第三條道路”也一直存有爭議。支持者認為其長了中國汽車人的志氣,證明中國人也能造好車,高起點造車的觀致就應該與合資品牌一決高下。質疑者則認為有些操之過急,高起點不等于高定價,觀致作為一個新品牌,把定價卡在合資品牌的層面,注定要犧牲銷量。
近兩年,觀致也在進行調整,比如發布“兩棲戰略”,決定涉足新能源汽車,兩條腿走路。傳統車型領域,觀致3和觀致5 SUV兩款車型經過幾輪降價,已經把主力價格區間與合資品牌拉開差距。觀致今年推出一款小型SUV,將產品價格定在10萬元以內。
網絡布局上,觀致也已將拓展重心轉向三四五線城市。研發上,為了節省成本,觀致一些新車型也開始與奇瑞共平臺,同時在研發與管理上開始更多聘用本土背景的人才,高成本的外資人才“被請回家”。
“今后,觀致的產品將分三個層次,一個是適合年輕人消費需求和能力的入門級車型;一個是觀致5這樣的中級車;一個是ModelK-EV這樣代表未來趨勢的新能源汽車。”寧述勇介紹。
不過,對于觀致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戰略轉向,業內也一直有爭議。分析師Alfred就認為,觀致發展新能源汽車,會使得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資金問題更加緊張。“觀致目前的重點應該還是堅持提升現有車型的銷量,能夠活著的‘ 聚焦戰略’”。但不可否認的是,發展新能源,則是觀致能夠進一步融資、吸引新的投資者的重要武器。
寶能正是看中觀致將發展新能源領域,才不惜重金收購。而百度也是因為看好新能源、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成為寶能之外最有可能入股觀致的“金主”。
無疑,憑借過去十年的造車積累,以及越來越金貴的生產資質,觀致要吸引到新的“金主”投資并不難。但業界關注的是,新股東入主后,觀致的“第三條道路”能否繼續堅持下去?尤其是寶能這樣以“野蠻人”姿態威震四方的資本玩家入主后,觀致還能安安心心“造好車”么?
作為中國汽車新高端的第一個開拓者,觀致的未來將于中國汽車工業未來休戚相關,他的每一步都將成為后繼者們仰仗的重要經驗。而如果觀致能在資本力量取得成功,中國汽車工業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逆襲。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