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氫能產業迎來又一可喜進展——“氫騰”燃料電池產品設備在南極成功發電,實現氫能技術全球首次在南極環境下的應用。
這是我國氫能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放眼全國,從遼寧綠醇生態構建、成渝氫走廊協同,到山東氫能高地打造、海南綠氫船舶示范,區域特色與全國“一盤棋”的統籌相得益彰。
盡管如此,氫能產業仍處于規;茣郧耙埂=衲耆珖鴥蓵陂g,多位代表、委員指出,氫能產業發展還存在政策不連續、設備成本高昂、標準欠缺等突出問題,亟需政策、技術、市場多方協同發力,讓氫能產業真正“跑”起來。
■■ 政策連續性待進一步提升
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零碳能源,具有原料、燃料和儲能介質等多重屬性,是重要的“能源連接器”。在“雙碳”目標下,各地紛紛將氫能產業作為能源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
天能集團控股董事長張天任稱,目前,我國已基本構建起較為完善的包括制氫、儲運、加注和應用的氫能產業鏈。特別是在制氫環節,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僅2022年,全國氫氣年產量就超3500萬噸,已規劃建設超300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72個在建、建成的項目,總產能超20萬噸/年,在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
自2022年《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發布以來,國內氫能產業從早期交通領域的燃料電池示范應用,逐漸向產業鏈上游制氫、儲氫、運氫及加氫側重布局,有效推動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尤其是2024年11月,氫能作為能源屬性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氫能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我國出臺了相關的氫能政策,但這些政策相對宏觀。中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濟萍坦言:“當前,氫能相關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記者注意到,薛濟萍反映的這一問題,道出了氫能行業大部分人的心聲。
早在2020年9月,為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并于2021年12月底,批復京津冀、上海、廣東、鄭州、河北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示范期為四年,示范期間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入圍的城市群按照預期目標完成情況給予獎勵。此項政策大大加快了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生產以及加氫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年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就要期滿了。”薛濟萍說,但目前還沒有出臺相關的銜接政策。
對此,張天任也持類似看法。他認為,目前氫能產業缺少專職機構,沒有形成政策合力。雖然氫能已經成為國家能源體系組成部分,但缺少更高層級常設機構保障政策實施的穩定性。
■■成本居高不下仍是難題
業內反映,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市場需求不足,導致氫能的市場接受度偏低。
“目前,我國綠氫、綠醇產業尚處于起步發展期,此階段綠氫、綠醇的經濟性與傳統能源及原料相比還有一些差距,其綠色低碳價值有待體現。”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說。
談及氫能及燃料電池的示范應用,張天任表示,“氫燃料電池的商業模式受購置成本、使用成本和售后成本制約,目前仍不能完全實現市場化。”
“導致綠氫成本高的因素主要為電價和生產設備。”薛濟萍分析稱。
隨著行業競爭和技術進步,電解槽、儲運等關鍵設備成本將逐年降低,為未來綠氫替代傳統能源提供了可能性。
薛濟萍建議,現階段政府可以出臺補貼政策,重點向制氫端傾斜。直接對綠氫生產企業進行資金支持,將成為降低綠氫生產成本的關鍵。如按生產量給予財政補貼,可為綠氫在交通、電力、工業等領域的市場推廣提供保障。
■■建議實行靈活電價機制
氫能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策、技術、市場等多方協同發力。
在體制機制方面,張天任建議成立國家氫經濟工作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統籌協調氫能產業發展,制定氫能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此,薛濟萍也呼吁,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并出臺銜接政策,以確保產業持續穩定發展。“例如,可以延續或優化現有的‘以獎代補’政策,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情況,調整獎勵標準和條件,鼓勵更多城市和企業參與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應用,進一步加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生產以及加氫基礎設施建設。”
鐘寶申則提出,針對利用可再生能源就近制取綠氫、綠醇的項目,可實行靈活電價機制,如取消項目使用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過網費,破除綠氫、綠醇產業化發展的成本障礙。
除了政策外,業內還建議,要優化行業標準法規。“建議從國家部委辦局層面,統一標準及審批口徑;對于固態儲氫、高壓氣態、液氫及有機液體儲氫,根據技術特點,出臺不同的標準法規,以促進產業的安全可控發展。”張天任說。
張天任還呼吁,要加強對關鍵材料的支持力度,促進國產化材料水平提升,確保產業鏈自主可控。同時,加強對關鍵零部件(膜電極、雙極板)的支持力度,促進性能水平提升前提下的技術降本,并持續推動關鍵零部件的可靠性及壽命提升,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