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
電池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舊
電池中含有鉛、鎘、汞等有毒有害物質,如果不進行及時回收和再利用,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廢舊電池進行回收,既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又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因此,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對廢舊動力電池進行回收,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綠研院注意到,進入2024以來,業內關于動力電池回收的消息不斷,正在召開的兩會上,也有不少代表對于該產業提出了不少的建議。
動力電池回收消息不斷
今年2月26日,欣旺達10萬噸鋰電池回收利用及新型儲能智造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投資62億元,企業創新采用帶電裂解技術,使鋰鎳鈷錳等稀有金屬回收率顯著提升,成本較傳統工藝降低40%,同步規劃年產5GWh的集裝箱儲能系統。
同在2月26日,南網儲能與蔚來能源投資(湖北)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達成五方面合作內容,其中包括開展電池梯次和回收利用合作。據悉,雙方將共同開展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研究,尋找適合的應用場景,探索可推廣應用的商業模式。
龍蟠科技3月6日公告,公司擬以1.01億元收購龍蟠國際持有的山東美多100%股權。收購完成后,龍蟠科技擬對山東美多增資5000萬元。山東美多主營業務為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
近日,翰祺環境簽訂格林美電池回收廢水處理項目,該項目采用翰祺5P除重技術,以確保達到電池廢水重金屬的回收利用指標,保障水質穩定達標排放,節能環保、綠色低碳。
遠達環保日前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暫未有電池業務,正在開展廢舊電池拆解回收相關技術的研究。
千億動力電池回收市場
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部汽車銷售量比重達31.6%,較2022年提升6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2041萬輛,較2022年底提升2個百分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
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大幅增加,必然帶來對于動力電池的巨大需求。按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平均使用壽命測算,我國第一批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已開始進入“退役期”。
電池回收市場空間巨大,有機構預計,到2030年,隨著大量的汽車動力電池進入到回收利用環節,中國鋰離子電池回收量將達到602.8萬噸,其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行業測算,到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預計可達1406億元,比2022年實際市場規模增長近9倍。
我國對于電池回收產業十分重視:工信部的信息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的綜合利用量已達到22.5萬噸,基本實現了應收盡收的目標。為進一步推動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我國力爭在2024年達到年綜合利用廢舊動力電池量26萬噸以上。
今年2月1日,國家發改委產業司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正式施行,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作為一項重要技術,被列入鼓勵類目錄。
雖然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當前回收的規模相對較小、行業管理不規范等因素影響,我國回收市場還存在大量‘小作坊’,限制了行業的良性發展。
兩會代表建言動力電池回收
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也帶來關于動力電池回收的提案,為該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看:
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帶來了《關于大力推動動力電池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建議,一是構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體系,強化溯源體系數字化建設;二是建立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體系,加快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三是建議加強規范性企業的資質審核,加大對白名單企業的政策扶持;四是完善再生原料標準體系,擴大優質再生原料進口規范和規模,保障資源供應;最后,建議規范引導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信息的公開化,防止資本無序重復擴張。
華友鈷業董事長陳雪華建議,相關部門可結合國內循環再生行業的技術水平、國家能源金屬的稀缺性,調整“以海外廢舊鋰電池為原料制成的氫氧化物中間品”的進口政策,通過調整稅率及進口國范圍,鼓勵這類產品的進口,促進我國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陳雪華還建議,鼓勵國內有條件的鋰電循環企業出海構建全球廢舊電池拆解材料回收網絡,持續獲取海外廢舊鋰電池初級材料資源,通過循環再造的方式將這類資源導入國內鋰電產業鏈、再出口高附加值材料產品,提升產業鏈中再生原料的占比,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江鈴汽車首席技師劉輝建議,加快完善動力電池回收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明確企業的回收責任和義務,并建立統一的回收渠道和管理平臺,確保電池的規范回收和處理;同時,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技術研發和創新,注重環境保護,推動電池的二次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華晨寶馬里達工廠張濤建議,第一是改進動力電池設計,實現標準化、易拆解、易回收,同時引導企業協同開展易回收的動力電池產品設計,統一電池類型和規格標準。二是加快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梯次電池監控平臺,提高電池壽命、一致性和安全性等特性評估的準確性。三是創新回收利用商業模式,鼓勵整車企業、電池企業和回收利用企業建立產業聯盟回收模式,完善回收物流網絡和渠道。同時增強從業者的技能水平,強化技能人才儲備。
另外,要從社會層面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試點電池回收“押金制度”,消費者購買汽車時支付押金,待電池回收后返還。適當補償通過正規渠道報廢電池的車主和企業,保證廢舊動力電池流入正規回收網點。
中國移動浙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劍宇認為,要規范電池回收市場,加強行業秩序整頓,開展電池回收“黑市”專項整治。同時,出臺強制性回收標準,制定電池生產企業“銷一收一”的實施細則,細化動力電池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各環節的責任要求,加大違規處罰力度;完善監管機制,探索建立“電池護照”制度,開展電池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楊劍宇還建議,建設全國性動力電池回收交易平臺。依托該交易平臺,推動行業企業開展回收電池產品的來源認證、數據互認、交易對接。
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電焊班長白景陽建議,有關部門更加重視鋰電池等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增強關鍵金屬供應鏈韌性。結合新能源汽車、儲能及相關工業園區規劃,統籌制定鋰電池生產和回收全產業鏈規劃,探索建立覆蓋所有鋰電池等動力電池的全面回收利用體系,鼓勵國內生產和使用的所有鋰電池等動力電池應回收盡回收。同時,制定出臺針對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專項法律法規,強化回收責任和約束力。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民進中國科學院基層委員會主委張振濤建議,加快建設完善的退役電化學電池安全回收處置政策法律體系,強化全過程全壽命期監管監督;加快制定統一的退役電化學電池安全回收處置國家級標準等。
總之,作為一個藍海產業,動力電池有著巨大的潛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將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