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全固態
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CASIP)掛牌成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關注點再度落到這一動力
電池新技術領域。據介紹,該創新平臺旨在發揮帶動作用,積極引導和組織整車、動力電池、關鍵材料企業和有關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共同推動全固態電池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同在近期,輝能科技計劃IPO等固態電池企業的最新動態也屢屢見諸報端。
近年來,行業對固態電池的產業化翹首以盼,但此事心急不得。作為CASIP牽頭人之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直言,全固態電池有可能2030年前后實現產業化。在此之前,行業發展漸近式半固態技術路線的同時,還要防范激進型全固態技術路線帶來的顛覆性風險。
01
探索腳步越邁越大
當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液態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發展,市場對動力電池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可靠、高安全、高能量密度成為企業發力的主要方向,全固態電池正是路徑之一。
記者了解到,我國固態電池技術研發突飛猛進。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我國關于固態電池的專利申請保持上升勢頭,2022年就有785項,其中有效實用新型專利150項;2023年專利申請604項,其中有效實用新型專利90項。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蜂巢能源、屹鋰新能源、鋰威能源、中汽創智等企業都有多項關于固態電池材料、工藝及制備方法的專利申請。
與此同時,不少整車企也陸續自行或以合作方式展開對固態電池的研發。一汽與遠景動力聯合申請了《全固態電池模組及其裝配方法》專利;吉利與旗下綠色智行聯合申請了《一種極片、極片的制備方法、電池、電池模塊、電池包及裝置》專利;北汽與旗下北汽藍谷聯合申請了《固態電解質、固態電池及其制備方法》專利;極氪增資寧波威睿后,便有了自研電池的能力,與吉利共同研發了一種固態電解質材料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能夠提高固態電解質材料的導電性能,提升全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
上汽集團于2023年8月與清陶能源合資成立了上汽清陶,并于今年1月在互動平臺表示,2024年開始,半固態電池將率先在智己L6等新車型上實現量產應用,公司正加緊推進相關工作,力爭早日將產品投放市場,并實現在整車上的產業化應用,拉開中國汽車固態電池“上車”帷幕。
在配套整車的探索方面,上汽與清陶能源合作的第一代固態電池在2022年完成了裝車試驗,在實現“系統級零熱失控”的前提下,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68Wh/kg(相比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100%以上),測試車輛最大續駛里程達1083公里。2023年5月,贛鋒鋰業表示,公司一代固態電池已經開始量產,二代固態電池安全性能完全達到車規級要求,研發樣品的循環性能也已達到車企的要求。此外,2022年,首批東風固態電池示范運營車正式交付,50輛東風固態電池汽車已在江西、湖南等6省10地累計行駛超120萬公里。目前,東風汽車研發出了第二代固態電池,有望在2024年搭載應用,可使整車續駛里程達800公里以上。
02
技術壁壘尚未跨越
縱觀固態電池的發展歷程,根據電解質類型的不同,可分為聚合物固體電解質、氧化物固體電解質和硫化物固體電解質。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技官、工學博士周劍光向《中國汽車報》記者介紹道,從時間線來看,聚合物固體電解質在車端最早實現應用,如法國博洛雷的電動汽車使用的就是聚合物固體電解質,但這類電解質體系目前只適配磷酸鐵鋰正極,故而電芯能量密度有限;從市場端來看,氧化物固體電解質在國內比較熱門,可以應用于固液混合電池,目前許多企業在做的半固態電池都采用這條技術路線;從長遠來看,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因為離子電導率很高,可與電解液的離子電導率相媲美,同時考慮到其相比于氧化物電解質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最具應用前景。
據了解,業內對于固態電池的分級界定,以電芯中固態電解質含量為依據,半固態鋰電池電芯中固態電解質含量達90%~95%;準固態鋰電池電芯中固態電解質的占比進一步加大,通常在95%以上,是半固態鋰電池向全固態電池過渡的階段;全固態鋰電池的電芯則全部由固態電極和固態電解質材料構成。比如,蜂巢能源的果凍電池、寧德時代的凝聚態電池都屬于半固態電池。現階段,半固態電池技術基本成熟,不少產品進入試裝車階段。凱聯資本行業分析師朱濤提出,半固態電池走向量產只是時間問題,但從半固態電池到固態電池,存在巨大的技術“鴻溝”。
中科院電工所前研究人員周康(化名)對此表示認同:“半固態電池可以簡單理解為凝膠狀態,介于液態和固態之間,比液態安全,但沒有固態安全;倍率性比固態好,但沒有液態好,是一個中間產物。盡管只有5%~10%的液態電解質,但半固態電池和液態電池差距并不大;而如果電解液完全變成固態,電解質中的離子將移動困難,直接影響電池性能,使得導電率低,倍率性差,還影響電池壽命。”
全固態電池并不是半固態電池的延續,不存在一脈相承、承前啟后一說。周劍光解釋說:“半固態與全固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電池形態。從半固態到全固態電池,無法從‘此岸’的過去預測‘彼岸’的未來。在產業化方面,全固態電池目前來看只有硫化物體系最有希望,但硫化物全固態電芯的商業化仍然面臨很多困難。首先是技術層面,如硫化物固體電解質涂布體系的適配性問題,在硫化物固體電解質成膜開發過程中無法使用傳統動力電池經典的PVDF-NMP涂布材料體系,需要篩選出滿足要求的全新涂布材料體系,這是一項較為艱巨的任務。其次,硫化物電芯的界面問題,在電芯設計、加工及應用環節都需要切實可行的方案妥善解決。”
此外,固態電池在配套裝備開發方面和相關設備產業鏈尚不成熟。周劍光表示,由于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對水分極為敏感,對硫化物固體電解質制備和應用的環境及設備要求較高,尤其是規模化制備方面尚無成熟經驗可供參考,因此需要強有力的非標裝備開發能力支撐。
03
需要警惕“欲速不達”
在周劍光看來,雖然我國在全固態電池方面起步較晚,但通過引進、模仿、學習能夠節省不少的初步創新成本,具備一定的后發優勢,有望發展成為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歐陽明高指出,全固態電池產業路線圖不是一家公司所能確定的,需要很多具有實力的公司共同參與,技術產業化的時間在2027~2030年,這是全行業的共識。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材料的研發范式,這是全固態電池大幅加速推進的底氣,也將為2030年前后實現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突破增加了確定性。
有信心是好事,但顯然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此事沒有那么樂觀。“到2030年還有6年,盡管不清楚6年后產業發展情況會如何,但我認為3~4年內技術不會有太大突破。”在周康看來,量產和產業化完全是兩個概念,技術成熟就可以生產產品,但產業化不是一兩家企業就能實現的,而是整條產業鏈上的企業都能夠做到;只有達到一定規模,產品成本才有下降空間,否則以液態電池5、6倍的價格,固態電池憑什么在市場上中立足?
歐陽明高也指出,雖然到2030年全固態電池有望實現產業化,但在當下階段企業還應腳踏實地解決關鍵問題。他直言:“現在,很多企業迫不及待將固態電池裝車,但如果沒有解決好這個領域的關鍵問題,裝車也只是作秀,欲速不達。”
據了解,目前固態電池的整個產業鏈基礎還不成熟,從液態電池轉向全固態電池,從原料到基材生產,從電芯/電池包裝配到電池生產應用再到電池回收,全生命周期的產業鏈都會發生巨變。現階段,行業對全固態電池的研發認識還不統一、力量比較分散、產學研不協調,需要聯合起來建立協同創新平臺,共同突破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的關鍵技術,這正是CASIP建立的初衷。
除了CASIP,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汽創智、力神、貝特瑞、當升、國聯研究院等27家單位聯合組建了“中央企業固態電池產業創新聯合體”,旨在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單位協作,構建獨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產業增長引擎,加快固態電池關鍵材料及關鍵技術開發、創新成果產出及孵化轉化,共同推動我國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動力電池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此外,不得不指出的是,全固態電池能否盡快裝車,不僅要看研發端的進展,更要看市場需求。企業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剖析細分賽道市場中具備核心競爭實力的全固態電池方案,結合開發、量產成本,綜合考慮全固態電池裝車的必要性。在創新與“守拙”之間,更重要的是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不能為了全固態電池產業化,影響當前的動力電池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