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和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電解槽作為氫能制備的核心設備,其市場需求持續旺盛。自2023年以來,國內電解槽招標量及中標量均呈現顯著增長態勢,派瑞氫能、隆基綠能(601012.SH)、陽光電源(300274.SZ)市占率最高;同時,國內企業也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不過,財聯社記者關注到,電解槽設備作為一個較為新興的產業,已經遭遇不少挑戰。從招標情況來看,去年主流廠商的報價逐漸走低,已經顯示出價格戰趨勢。此外,一些新進入電解槽市場的企業中,龍蟠科技(603906.SH)向記者稱,目前僅實現銷售一臺設備;石化機械(000852.SZ)表示,已銷售的設備規模與單價均較小;科威爾(688551.SH)表示,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
市場需求持續旺盛企業出海斬獲頗豐
行業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電解槽市場出貨量達1GW,其中中國電解槽總出貨量超過800MW,同比增長129%以上,全球占比超過80%。另外,2023年國內電解槽招標約1.8GW,同比翻倍。
其中,堿性(ALK)電解槽路線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占招標量的9成以上,不過,質子交換膜(PEM)和固體氧化物(SOEC)技術路線也逐漸受到關注。
電解槽招標量同比翻倍的背后反映了制氫行業的高景氣。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2023年,電解水制氫相關的市場、技術、政策等方面均發生了較大突破,有利中國電解水制氫產業繼續加速發展。其中,一是綠氫需求市場逐漸明確,吸引更多企業布局。二是制氫技術難題逐步被攻克,奠定綠氫項目規模化、商業化發展基礎。三是中國綠氫相關政策體系逐步細化完善,保障綠氫項目順利運營。
在此背景下,國內電解槽企業中,派瑞氫能、隆基氫能、陽光電源等表現尤為搶眼。自2023年以來,這三家企業共同占據了國內電解槽中標市場的近七成份額。
其中,派瑞氫能中標256.5MW,占比29%;隆基氫能中標202MW,占比22%;陽光電源中標152MW,占比17%。這些企業在堿性電解槽、PEM電解槽等領域均有所布局,且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雙良節能(600481.SH)和隆基氫能相繼斬獲海外訂單,進一步證明了國內電解槽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1月17日,雙良節能公告成功中標United Solar Polysilicon (FZC) SPC的阿曼項目,其中電解制氫裝備中標規模4000Nm3/h(20MW),也是雙良中標的首個海外電解槽訂單。該阿曼項目公司中標內容包括多對棒還原爐及尾氣夾套管裝置等,合計中標總價值583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19億元)。
1月18日,隆基氫能成功中標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綠氫項目電解槽訂單,該綠氫項目由中國電建承建,含新建一座產能為4000Nm3/h(20MW)的綠色制氫廠和一座52MW的陸上風電場。項目建成后,將年產綠氫3000噸,用于制造50萬噸氨肥。
環保與公用事業分析師許杰向記者表示,國內企業在電解槽領域的技術布局和市場拓展將為其在未來氫能產業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隨著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不斷斬獲訂單,國內電解槽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不過,搶占海外市場,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國內外電解槽在制造層面存在技術規范、標準的差異,客戶要求也不同,增加了企業的符合性成本;此外,海外電解槽制造商已經意識到中國產品的沖擊,甚至呼吁引入‘地區制造’要求,這或將成為中國電解槽出口的障礙。”許杰稱。
國央企主導推動項目民營企業入局增多
財聯社記者關注到,2023年中國電解水制氫項目主要推動者為各大國央企及地方政府,同時民營能源、化工企業開始增多。
其中,國央企是中國電解水制氫產能增長的主導因素。2023年中國新增產能中,僅中石化的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便可占到近6成,而國央企項目整體可占到9成以上。同時,2023年有更多國央企開始推進萬噸級綠氫項目建設,典型如國電投主導的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項目、中能建松原綠色氫氨一體化項目等。
另外,去年以來,中國有近10家國央企或其旗下企業推出了制氫電解槽,中石化、 中能建 、國電投等央企旗下的裝備部門已經開始參與電解槽投標或簽單。從國央企整體布局來看,中石化、中能建、國電投等同時還是項目方,均有萬噸級綠氫項目規劃。
進入2024年,國央企推動項目勢頭不減。1月11日,由中石化新星(內蒙古)西氫東送新能源有限公司申報的烏蘭察布10萬噸/年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制氫廠部分)正式獲批。根據公示文件,該項目總投資59.4億元,制氫廠部分主要包括新建25個制氫廠房,每個廠房各配置8套電解槽,共計200套1000Nm3/h堿液電解槽電解水制氫裝置。
國家電投是最早發力氫能產業的央企之一,國家電投旗下的國氫科技則是推進氫能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1月30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23年度能源行業十大科技創新成果,氫能方面僅有一項創新成果成功入選。這一成果正是由國氫科技聯合其子公司長春綠動、武漢綠動共同完成的“低能耗兆瓦級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裝置”。
中國能建也成為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一支“勁旅”,公司預計2025年末投資建設5萬噸-10萬噸綠電制氫項目。中國能建積極投資建設綠氫項目,也給電解水制氫設備帶來了機會。去年10月11日,中國能建發布2023年制氫設備集中采購招標公告,總量為125套ALK+PEM電解槽。
另外,去年以來,中國開展綠氫項目建設的民營企業開始增多,尤其不少燃料
電池企業入局PEM制氫賽道。截至2023年底,中國至少有6家燃料
電池環節的企業推出了PEM制氫電解槽。其中億華通 、國氫科技、重塑能源等企業推出的PEM電解槽可達MW級。此外,華光環能(600475.SH)、華電重工(601226.SH)、昇輝科技(300423.SZ)、永安行(603776.SH)等公司也在加強對制氫設備的布局。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價格戰即將打響?
不過,對于正在布局電解槽產業的公司來說,想要嶄露頭角也不是那么容易。
龍蟠科技的全資子公司江蘇天藍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電解槽項目從2023年3月開工建設,在9月已下線首臺1000標方電解槽產品。1月30日公司披露,電解槽產品在中國能建的堿性電解水制氫機組試驗檢測平臺通過了中國氫能聯盟的“氫能領導者行動”測試,也是首家在這一平臺完成全程測試的氫能領跑者行動參與企業。
龍蟠科技證券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實現銷售的電解槽設備也只有1臺,不過后續訂單正在洽談中,每臺單價約在700萬元左右。“我們的規劃是建設1GWh的工廠,如果真的滿產,能到200臺每年,當然市場的容量不太可能有那么大。目前我們建好的產線中,有一條半自動線,還在建一條自動線,也就是有兩條產線,約0.5GWh的產能,滿產的話每年能有100臺的產能。”
科威爾在1月29日投資者關系活動上披露,在用氫端電解槽測試領域,公司2023年已交付的2.5MWPEM電解槽測試系統以及中標的5MW堿性電解槽測試設備,都是目前國內功率最大的電解槽測試設備,從技術指標和交付案例來看,公司在制氫電解槽領域是屬于頭部供應商。
科威爾證券部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電解質制氫處于發展前期階段,公司銷售的電解槽主要還是應用在實驗室端,市場的擴大并不太可控和預估。
此外,科威爾還稱,海外需求情況暫時沒有明確數據,但現階段需求仍以非標為主,出海有一定難度,公司目前還沒有海外客戶。
財聯社記者關注到,電解槽廠商圍繞價格的比拼,已悄然展開。
作為近年來較大規模的電解槽招標項目,去年12月,中國能建公布125套電解槽采購項目中標候選人名單, 14家企業入圍。單臺1000Nm³/h ALK電解槽,5家候選人的投標報價大于等于700萬。其中市占率最大的三家廠商,從高到低依次為隆基氫能726萬元、派瑞氫能718萬元、陽光氫能627.6萬元。
而在去年4月大安項目中,三家龍頭報價,從高到低依次為派瑞氫能770.15萬元、陽光氫能748.86萬元、隆基氫能為698萬元。可以看到,除了隆基氫能,另外2家龍頭企業的報價都呈現走低趨勢。
許杰向財聯社記者稱,當前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各行各業紛紛涌入,導致電解槽企業數量激增。在制氫產業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永恒的主題。而各企業的電解槽性能尚未形成明顯差距,價格便成為了最直接、最有效的競爭手段。此外,各大電解槽廠商在積極進行技術和產能升級的過程中,也需要通過價格戰來驗證其技術實力和市場接受度。通過降價銷售,可以迅速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影響力。
“在價格戰和行業競爭的壓力下,部分實力較弱、技術落后的電解槽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這將加速行業的整合進程,使市場資源更加集中于優勢企業手中。屆時,價格競爭將不再是主要的競爭手段,企業間的競爭將轉向理念、技術、服務等體系化的競爭。”許杰稱。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