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美國正加速打造本土
電池產業鏈。圖為一家澳大利亞礦業企業在北美調查鋰礦。(法新社)
美國國會近日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美國國防部自2027年10月起采購多家中企的電池。雖然美方強調禁令不適用于商業采購,但外界仍將此舉視作美國在全球
電動車電池供應鏈中打壓中企的行動。在全球綠色能源和技術的發展大潮下,美國電池行業正處于變革的關鍵時刻。1月份以來,美國國內接連傳出支持打造本土電池產業圖譜的聲音和政策,但業內普遍對于美國真正有多少實力支撐這一產業企圖存疑。
難圓的鋰電池之夢
“美國想結束對中國的鋰依賴。”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網站24日發表文章稱,美國鋰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而獲得“可靠的鋰供應”變得越來越脆弱。文章聲稱,美國應該成為關鍵礦物精煉領域的創新中心,因為其應用范圍遠不止可充電電池行業。在未來兩年美國應暫停執行《通脹削減法》中的電動車電池組件法規,這些法規限制了電動車需求,不利于鋰供應鏈發展。
文章認為,如果白宮真的希望看到新的鋰電池供應鏈,需要給市場時間來投資,刺激消費者需求。其次,政府應支持鋰和其他關鍵礦物在美國的精煉,促使私人資本進入行業。最后,應支持“友好國家”發展重要礦產的采掘、運輸、精煉和產品制造,建立“完全在北美存在的鋰供應鏈”。在南美,美國可幫美企談判以獲得關鍵礦產開采權。
當地時間18日,美國能源部宣布將撥款超過1.31億美元用于推進電動車電池和充電系統的研發,力求在關鍵電池組件制造領域“減少對于其他國家的依賴”。美國能源部副部長戴維·特克表示,這項投資計劃將促進便捷可靠的電動車網絡的發展,并擴大本土電池供應鏈,確保美國實現能源獨立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經濟。擁有美國官方背景的美國先進電池聯盟將獲得6000萬美元的研發資金,專注于研發高性能電動車電池,并優先使用本土材料。
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2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奧巴馬時期,鋰電池曾被白宮重視并大力扶持發展。奈何產業發展大勢逐漸轉向東亞,美國打造鋰電池產業鏈的夢想一直沒有被實現。直到中國動力電池的崛起,美國開始逐漸加大對鋰電池在政策、資金以及發展規劃上的支持力度。
墨柯表示,2021年6月,美國先進電池聯盟發布“國家鋰電藍圖2021-2030”。美國《通脹削減法》的前身就出現在當時。根據《通脹削減法》,每輛電動車可獲得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但設有產品供應鏈前提條件,試圖引導全球電池產業鏈將中國排除在外。2023年12月1日,美國再次明確補貼細則,進一步排除中企。
哪些國家企業在布局美國
在巨額財政補貼中,美國正持續推進鋰電產業鏈的構建。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去年11月表示,將開始在阿肯色州開采鋰礦,目標是到2030年成為美國電動車電池制造商的主要供應商。去年9月,美國和沙特就確保兩國能源轉型所需的非洲金屬資源進行談判,沙特正考慮斥資150億美元用于購買全球礦業股權,這些關鍵金屬將被加工成鋰離子電池。
一些國家的企業開始考慮將電池產能落戶美國。德國電視一臺曾在2023年的報道中稱,由于美國補貼政策,越來越多德國企業計劃增加在美國的投資。大眾汽車擱置了在捷克、匈牙利、波蘭及斯洛伐克建設工廠的計劃,其中包括建設電池廠的項目。與此同時,大眾正在優先考慮北美市場,因為該集團可以獲得高達100億歐元的美國資金。
“電池供應鏈終于開始來到美國。”彭博社15日報道稱,由特斯拉聯合創始人斯特勞貝爾創建的電池回收公司“紅木材料”表示,該公司已達成協議,將向松下提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關鍵電池組件,這是美國本土獲得的第一份陰極材料加工主要合同,支持松下在堪薩斯州的新電池廠。松下在堪薩斯城的新工廠將是該公司在美國的第二家主要電池工廠,僅次于與特斯拉合作運營的內華達州超級電池工廠。松下能源首席技術官渡邊莊一郎告訴彭博社,其新款電池將于2024年或2025年在美國工廠開始生產,電池容量有所提高。
中國鋰電企業在美也有投資布局。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近日在達沃斯表示,寧德時代采用技術授權的服務模式,幫助福特建造電池工廠;據悉,國軒高科也在美布局其大手筆投資的三大生產研發基地;密西西比州州長泰特·里夫斯近日還宣布將尋求州議會撥款,為億緯鋰能參股興建的一座動力電池工廠提供3.5億美元補貼。
“美國最大的命門是工程師隊伍的匱乏”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鋰電產業的發展是基于美國商務部、能源部、安全部等跨部門的集體推動。雖然美國一直沒有放棄鋰電發展計劃,但是這一時期全球鋰電的生產體系已轉移并在中國壯大起來,并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鋰電池制造基地。
墨柯告訴記者,鋰電產業鏈的競爭上美國不但明顯落后中國,還落后于日本和韓國。但是美國作為全球鋰電行業先行者之一,手中握有大量上游專利,且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這是美國一直想打造鋰電產業鏈企圖的支撐。美國還擁有巨大市場的優勢以及美元的全球貨幣優勢。現在的政策是想靠財政補貼把產業鏈堆起來。
墨柯認為,美國推動鋰電發展的努力成效初顯,以至于現在日本、韓國和加拿大企業都在美國建有工廠。美國若成功綁定盟友產業鏈,可能會對中企形成較大影響。但中國龐大且富有韌性的鋰電產業的抗壓能力非常強,美國的企圖難言成功。“美國最大的命門是工程師隊伍的匱乏。”墨柯舉例稱,美國鋰礦巨頭雅保公司把中國的電池設備原封不動搬到美國,但因本土工程師奇缺,就是不能正常運轉和生產。
李海東則認為:“鋰電產業的轉移是市場規律下全球分工協作的結果,美國無法逆轉這一歷史趨勢。中國已形成鋰電產業的集群,美國想另起爐灶逆勢而為,不太可能成功。”
美國本土媒體也并不完全看好該國鋰電目標。《紐約時報》近日稱,到目前為止,這場競爭的唯一贏家是中國。盡管西方國家投了數十億美元,但由于中國在開采稀有礦物、培訓工程師,以及建設大型工廠方面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也許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迎頭趕上。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高級顧問斯科特·肯尼迪說:“如果不與中國合作,任何人都不可能在電動車領域取得成功。”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