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晚,深圳市贏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贏合科技,證券代碼:300457.SZ)發布2021年年度報告,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2.02億元,同比增長118.12%;實現歸母凈利潤3.11億元,同比增長63.3%。
贏合科技是國內領先的鋰
電池智能制造裝備供應商,現已形成以研發銷售鋰
電池前中段自動化生產設備為核心的業務模式。2021年公司持續夯實產品力,在涂布、輥壓、分切、卷繞、切疊、組裝線等核心產品上實現了技術性能行業領先。同時,公司實行了精益管理改革,勤修內功加強自身經營實力,綜合競爭實力不斷提升。
新能源車景氣度高漲 設備需求增加
贏合科技優秀的經營表現與新能源車行業的高景氣高度相關,據中汽協數據,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
下游終端需求火熱對中上游投資起到決定性的拉動作用,據高工鋰電不完全統計,2021年動力電池投擴項目63個(含募投項目),投資總額超6218億元,規劃新增產能超過2.5TWh;據機構統計,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達到296.8GWh,同比去年增長102.18%。中信證券亦預計,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需求有望達到1380GWh,需求空間大、增速快。另外,2021年全球儲能電池需求約55GWh,預計到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需求約500GWh,行業將進入爆發期。
國內外電池廠的加速擴產迅速拉升設備廠商市場空間,贏合科技緊抓市場機遇,積極進行業務拓展,報告期內新簽訂單106億元(含稅),同比增長221.21%。公開資料顯示,贏合科技去年的訂單主要集中在行業前十的廠商。公司與寧德時代的合作訂單就高達近30億元,并且再度榮獲寧德時代“年度優秀供應商”的獎項;2022年3月22日,贏合科技發布公告稱,2021年3月至公告披露日,公司與比亞迪累計簽訂12.21億元的鋰電池生產設備銷售合同;公司亦與國軒高科、億緯鋰能、LG能源、蜂巢能源、珠海冠宇、欣旺達等海內外知名電池廠均建立了深度穩定的合作關系,截止去年年末,公司的合同負債即收到來自客戶的預收款項為12.49億元,同比增長312.21%。
公司的海外市場開拓亦進展頗豐,財報顯示,贏合科技去年海外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7.28%。伴隨著全球電池企業加速海外產能建設,寧德時代近期宣布將投資50億美元在北美建廠,LG能源計劃投資14億美元在北美建廠等,公司有望加快走出國門的腳步,向世界展示中國鋰電設備的強勁實力。
產品力持續提升 夯實市場競爭力
贏合科技始終保持對產品“專精尖”的強烈追求,2021年持續突破技術與制造“極限”,而這也正是公司能獲得海量訂單的底氣所在。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達到3.42億元,同比增長97.82%。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擁有研發技術人員1434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20%,擁有各項專利1017項。報告期內公司成功研發出小間隙涂布機、高速大圓柱卷繞機、高速切疊一體機、一出六激光模切分切一體機、高速包膜入殼機等創新設備,效率與精度均實現大幅提升,有助于客戶提升鋰電池生產效率并節約生產成本。
作為前段設備的龍頭企業,贏合科技表示,其前段設備在部分頭部電池企業里占比已超過50%。在中段設備方面,公司亦憑借定制化、集成化等優勢,實現了訂單與產值的倍增。完善的研發體系使得贏合科技始終保持著對技術創新的前瞻性與敏感度。值得注意的是,續航更長、充電更快、成本更低的4680大圓柱電池即將在2022年一季度被應用在特斯拉Model Y上,預計將推動國內外電池廠進行新一輪的產線布局。公司在此前也多次表示,已開始批量向客戶供應滿足4680大圓柱電池生產的關鍵設備。
乘全球新能源浪潮之勢,贏合科技在提升產能、管理效率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也做了積極籌劃。2021年公司陸續新投入包括惠州東江產業園、東莞金科工業園、和合塘廈新工業園3個新制造基地,加上贏合惠州數碼園等基地,總建筑面積超過87萬平方米,預計2022年滿產后的年產值將超130億元。在管理方面,公司實施數字化管理升級,強化供應鏈體系,優化管理流程,持續提高交付效率和能力。在人才建設上,持續加大研發高級工程師、項目管理、采購管理等人才引進和隊伍的建設。
2021年贏合科技已經用充足的在手訂單及銷售額證明了自己在鋰電設備上的綜合競爭實力。2022年以來,新能源車銷量持續攀升,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今年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情況非常好,均增長了一倍多,預計今年能達到甚至可能大幅超出預期目標。面對行業的持續高速發展,贏合科技表示,2022年公司將著力打造更強的產品力與成本力,繼續聚焦鋰電主營業務,聚焦大客戶戰略,積極開拓海內外市場。穩步推進產能與人員的有序擴張,并探索多種長效激勵機制,推動公司長期健康發展,實現強勁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