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濕法冶金:鋰鈷鎳分離的精準博弈
在新能源電池回收領域,濕法冶金技術憑借其高效的金屬分離能力,成為關鍵材料回收的核心手段。其中,P204/P507 萃取體系是實現鋰鈷鎳分離的經典工藝,其核心在于通過選擇性萃取實現金屬的高效分離。
(一)P204/P507 萃取體系的技術邏輯
萃取劑的協同作用
P204(二 (2 - 乙基己基) 磷酸)和 P507(2 - 乙基己基膦酸單 2 - 乙基己酯)是兩種常用的酸性萃取劑。在酸性條件下,P204 優先吸附鐵、鋅等雜質,為后續鎳鈷分離開路;而 P507 則通過精確調控 pH 值,實現鈷的選擇性萃取。例如,在 pH=2.5 時,P507 對鈷的萃取率可達 95% 以上,而鎳的留存率超過 98%。
皂化率控制:工業生產中,P204 和 P507 的皂化率通常控制在 60%-70%。若超過 80%,有機相可能出現發黑、發粘等問題,導致萃取效率下降。
多級逆流萃取:通過 5 級串聯工藝,鎳萃取率可從單級的 85% 提升至 99.5%,鈷的共萃率控制在 0.5% 以下。例如,山東聯萃 LC 系列離心萃取機采用獨立混合室設計,避免了傳統環隙式萃取機的乳化問題,能耗降低至 12 kW/m³,較傳統設備減少 70%。
離心萃取機的應用突破
離心萃取機利用高速旋轉(5000-8000 rpm)產生的離心力(重力的 1000 倍以上),使密度差僅 0.03 g/cm³ 的液相在毫秒級時間內完成混合與分離。例如,安徽某金屬材料公司采用 LXC-50 型離心萃取機,從含鎳鈷的浸出液中制備電池級硫酸鈷,萃取率達 99%,雜質含量低至 5ppm。
(二)鋰鹽制備的純度控制
浸出與沉淀工藝
鋰鹽(碳酸鋰、氫氧化鋰)的制備需經歷浸出、除雜、沉淀等環節。以碳酸鋰為例,北京科技大學王成彥團隊開發的還原相轉化技術,通過向粗制碳酸鋰水溶體系中通入 CO₂,將碳酸鋰轉化為可溶于水的碳酸氫鋰,實現常溫、低液固比下鋰的高效浸出,鋰浸出率達 90% 以上,比傳統流程高 40%。
深度凈化:采用樹脂吸附技術去除微量鈉、鈣等雜質,確保再生碳酸鋰純度達到電池級標準(GB/T 11075-2013),殘留雜質<10ppm。
檢測技術的精準支撐
離子色譜技術(IC)在鋰鹽純度分析中發揮關鍵作用。瑞士萬通的智能離子色譜系統通過碳酸根體系,可精準檢測六氟磷酸鋰中的氯離子和硫酸根,確保電解液純度。
二、黑粉回收:電極粉末的價值重構
黑粉是拆解后的電極粉末,富含鋰、鈷、鎳等有價金屬。其回收技術的核心在于物理分選與化學提純的協同應用。
(一)多級破碎 - 篩分 - 比重分選系統
物理分選流程
熱解預處理:物料經 600-800℃高溫熱解,分解電解液、粘結劑等有機物,使電池內部組分呈現松散狀態。
三級破碎篩分:通過 20 目、60 目、200 目篩網的階梯式篩分,黑粉總回收率≥90%,銅鋁回收率≥95%。例如,某集成化回收系統通過三次篩分、兩次破碎與比重分選的協同作用,黑粉回收率較傳統工藝提升 40% 以上。
比重分選提純:采用氣 - 振復合式比重分選機,通過 3.5m/s 氣流速度與 15Hz 振動頻率的協同作用,實現銅(8.96g/cm³)與鋁(2.7g/cm³)的高效分離,純度達 98% 以上。
干法回收技術的創新
瑞科美開發的全流程 “干法” 回收技術通過物理方法實現高效回收,避免了傳統濕法的污染問題。該技術通過智能拆解、極片分離和除雜控制,直接從廢舊電池中提取磷酸鐵鋰粉末,再生后的材料性能與全新電池無異,能耗僅為 1.1 度 / 千克,碳排放 0.7 千克 / 千克,較濕法和火法分別降低 87% 和 71%。
(二)原位修復技術的突破
西南科技大學宋英澤團隊提出的丙三醇重構策略,通過羥基的電子供體作用和螯合特性,實現廢舊磷酸鐵鋰黑粉的直接再生。實驗表明,再生后的材料在 5.0 C 倍率下循環 500 次后,放電容量為 123.2 mA h・g⁻¹,保持率達 93.1%,性能接近商業水平。
三、固態電池回收:下一代技術的挑戰與機遇
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其回收面臨獨特挑戰,但也孕育著前沿技術突破。
(一)回收難點與技術瓶頸
材料多樣性與結構復雜性
固態電池的電解質分為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三類。其中,硫化物電解質對水分敏感,需在惰性氣氛下處理;氧化物電解質則需解決與電極材料的分離難題。此外,全固態電池無隔膜設計,極片邊緣易破碎,增加了拆解難度。
高成本與工藝適配
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材料成本高達 2 萬元 / 公斤,且電芯制造需超高壓致密化,導致回收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傳統濕法冶金工藝難以直接適配固態電池的材料體系。
(二)前沿技術探索
固態電解質鋰提取技術
耶魯大學和萊斯大學的研究發現,NASICON 型固態電解質膜在鋰提取中表現出極高的選擇性。在電場作用下,鋰離子通過無水跳躍穿越晶格結構,競爭離子(如鈉、鎂)幾乎無法穿透,鋰提取比能量消耗遠低于納濾膜。
熔融鹽萃取技術
針對硫化物固態電池,開發熔融鹽萃取技術(溫度 400℃),可實現鋰的高效分離(Li⁺萃取率>95%)。該技術通過熔融鹽的高離子傳導性,解決了固態電解質與電極材料的分離難題。
干法回收的擴展應用
瑞科美的干法回收技術可擴展至固態電池,通過物理破碎和篩分,實現電極材料與固態電解質的初步分離,避免化學處理的高污染風險。
四、未來趨勢:綠色技術與產業整合
(一)智能化與數字化升級
AI 視覺分揀技術通過深度學習模型識別電池外觀缺陷,準確率超 99%,分揀速度提升至 300 顆 / 分鐘。數字孿生工廠通過虛擬仿真優化回收流程,工藝參數優化效率提升 40%,試錯成本降低 60%。
(二)綠色技術突破
生物浸出技術
嗜酸菌(如氧化亞鐵硫桿菌)浸出鋰 / 鈷,能耗降低 70%,酸用量減少 50%,中試回收率達 90% 以上。該技術已在低品位銅礦中實現產業化應用,未來有望擴展至電池回收領域。
電熱氯化技術
清華大學鄧兵團隊開發的電熱氯化技術結合閃速焦耳熱和氯化冶金,成本較濕法降低 40%-60%,碳排放減少 20%-40%,適用于多種關鍵金屬的高效回收。
(三)產業生態整合
邦普循環等企業通過全鏈條一體化產業園,實現 “回收 - 冶煉 - 制造” 閉環。例如,宜昌邦普產業園通過 DRT 定向循環技術,將鋰回收率提高到 91%,鎳鈷錳綜合回收率達 99.6%,同時實現正極材料碳減排近 50%。
(責任編輯:子蕊)
固態電池產業化提速,“北交所一哥”深圳貝特瑞想打破周期困境2025-05-15 14:04
|
電池回收“黑洞”:大錘砸出致癌物,小作坊吞下7成市場2025-05-06 10:43
|
浙江星航申請鋰電池極片自動檢測分選系統及方法專利,提高檢測準確性和可靠性2025-03-28 16:11
|
合肥國軒高科取得多層疊芯電池專利,實現多層疊芯的放電需求2025-03-25 21:08
|
新能源動力技術競爭升級 上市車企推進固態電池研發2025-02-14 09:28
|
美國ION公司固態電池新突破:超125次循環,容量衰減低于5%2024-03-11 22:56
|
電池圈里,沒有共同富裕2023-05-17 09:20
|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主要性能參數有哪些?2023-01-24 18:18
|
技術層面的鋰電好產品是否一定能幫公司業績兌現?2023-01-24 18:16
|
鋰電產業如何利用視覺檢測系統降本增效?2023-01-24 1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