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央企氫能熱持續加溫,一家央企氫能板塊負責人在今年年初曾經做過統計,統計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央企布局了氫能板塊,如今則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央企布局了氫能板塊。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尹涌將央國企布局氫能賽道分為三種不同路徑,包括全產業鏈布局、孵化自主技術團隊以及收購其他民企等。尹涌常年與能源類央企打交道,還曾經參與過某頭部氫能企業的組建,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也曾承擔過相關立法的咨詢工作,其中包括能源領域的幾部重要法律。
在接受經濟觀察報專訪時,尹涌也提及氫能全產業鏈面臨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相關立法、標準的建設問題,并給出了相應建議。
經濟觀察報:央國企布局氫能的主要路徑大致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尹涌: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以中石化為代表,這些企業面臨徹底轉型、轉換賽道的問題。中石化的整體戰略非常清晰,一開始就全產業鏈布局,牢牢占據整個氫產業鏈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條。具體來看,上游制取氫,中端輸運——主要指管道投入,下游是氫的終端應用,比如加氫站合建等。中石化進展非常快速,他們投入巨量資源且大手筆操作,意圖占據整個氫產業鏈先導位置,這是第一類比較有特點的央企。
第二類以國電投下屬的國氫科技為代表。氫燃料
電池是連接整個氫能產業應用上下游的重要載體,該企業從海外引進技術人員,從氫燃料
電池電堆開始做技術布局,快速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研發團隊,專攻氫燃料電池,再考慮下一步。這家央企從核心技術攻關入手,迅速落地核心部件,實現國產化替代,進入了裝備制造行業。
國資監管機構并不提倡央企進入裝備制造行業,尤其是電力能源企業。國氫科技是個特例,他們圍繞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布局的裝備制造業基礎,適當往上、下游延伸拓展、抓住各種應用場景。目前,他們也在探索其他場景,比如無人機、智能船舶、機車等。這一類央企,以技術、產品為起點,再做產業延伸布局。
第三類央企進入的方式,以在一級市場收購自己認為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小型民營公司為主,收購以后再成立氫能公司平臺,但整體上其戰略還不是很清晰。
經濟觀察報:為什么不鼓勵能源企業進入裝備制造行業?
尹涌:因為裝備企業和發電企業的整個經營管理邏輯是不一樣的。不管是火電廠、核電廠,還是新能源電廠,發電企業投資電廠涉及的都是電廠投建營的投資邏輯。但是裝備企業利潤率水平非常低,需要精細化管理,需要嚴苛的產線運營管理,才能“擠”出來百分之幾的利潤。
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主業,國資委要求央企主業清晰,基于此,一些能源企業做裝備就不太適合。
經濟觀察報:我和一些央企聊過,他們氫能業務比較分散。
尹涌:你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我剛剛說的第三類企業,就存在這個問題。
第一,氫的全產業鏈太長,從制氫端到應用端,企業找不到專屬于自己的“坐標點”。氫產業里隨便截取一段,都足以誕生一個百億級,甚至更大市值的公司。目前,在整個氫產業鏈沒有清晰預期回報的前提下,大家對氫的全產業鏈認識還是不到位,因此也比較迷茫。
第二,涉氫產業的人才嚴重不足。大部分人才來源于化工等專業,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儲備,尤其是技術、運營方面的人才,難以支撐企業的氫產業布局。
第三,基于上述兩個現實問題,企業對于氫產業的布局、組織機構的保障設計也不夠清晰,所以會導致比較散亂的局面。有一些企業,不知道下一步該干什么,不止是一、兩家企業存在上述問題。
經濟觀察報:即使這樣,央國企熱情還是挺高。
尹涌:現在整個氫產業鏈圈子里,一級市場比二級市場要火爆很多,熱度非常高,大家對氫產業有非常高的追求。關于氫能,有個關鍵詞比較有意思,也有爭議,就是“終極能源”,個人認為說成“終極能源的載體”更合適。不管如何定性和描述,氫產業鏈一旦打通,未來它可以想象的場景的確很宏大,因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經濟觀察報:央國企布局氫能的發端起于2016年?
尹涌:那時我也在能源央企做核電和新能源裝備材料方面的工作,對央國企早期布局氫能產業的情況有些了解。2016年是第一波高峰,高峰持續到2019年左右稍微沉寂了一下。隨著2022年《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中長期規劃》)的出臺,又刺激了氫能產業發展,熱情一直持續到現在。
經濟觀察報:央國企和民企搶占賽道有什么不同?
尹涌: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也是我主要在思考的問題。我在央企工作之前,曾在民企工作,所以我大段時間在觀察這個問題。
對于氫能產業來講,央國企具備國內外技術和信息互通的優勢,也有實現國家戰略的責任和使命。他們適合采用像三桶油,特別是像中石化這樣的大手筆、大投入、大戰略、大布局的方式。
對比之下,民營企業做氫能也有獨特優勢。這十年來,央國企大力度收購新能源資產,出讓方多為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在高點時出清資產,兌現收益以后,再去涉足他們認為有前景的其他領域,比如投入氫能關鍵零部件、關鍵裝備的研發,所以現在國內國產化率進展比較快、在關鍵氫能產業的裝備和部件領域,領先的還是民營企業。
經濟觀察報:民企比央國企走得快,看得遠?
尹涌:也不是看得遠走得快,而是可以集中力量,在關鍵零部件、裝備、材料上做集中式投入研發和創新,效率高一點。
經濟觀察報:央國企不也在做這個事?
尹涌:有的央國企也在做這事,但整體上看,他們的效率有待提高。
經濟觀察報:包括決策流程效率?
尹涌:從合規的角度來看,不排除有這個因素,還有內部激勵機制有待完善,內部資源利用效率有待優化。
還有一個因素,比如民營企業會關注產業里的細分環節,但是央國企希望布局全產業鏈,力量比較分散。民營企業不同,他們會集中攻擊關鍵的設備和材料,當然兩者的初始定位不一樣,兩者效率亦隨之有所區別。
經濟觀察報:哪一種更有前景?
尹涌:氫全產業鏈比較長。涉及產業的關鍵基礎設施,毫無疑問,央國企最有優勢,我也提倡央國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基礎設施需要大手筆布局、大資金的投入。
但是民營企業不具備這種資源投入實力,它會打關鍵戰役,加上它本身的投入效率、研發效率高,容易出成果。
這兩者工作重點存在差異,我們不評價哪一種更好,對于產業鏈來說,都很需要,而且最好可以相互配合和補充。
經濟觀察報:現在是央國企布局氫能賽道的好時機?
尹涌:這個要通過國際視野來看,我們的氫產業起步并不遲,但歐盟這幾年進步較快,事情做得很扎實,尤其是俄烏沖突后,受地緣政治和供應鏈調整的影響,他們對氫能的投入在加快,比如綠氫制取的技術研發、基礎設施投入,比如管道輸氫投入等,都在加快。
其次,很多國家設立了各種專項基金來做綠氫關鍵技術的提升,并在國際上開展氫源布局,比如在中東、北非、澳洲、南美等地區布局制氫國際化市場的分工。
從律師的角度來講,我更關注法規、制度方面,比如氫能產業標準和相應監管法規的完善度,這點需要向國外先行的同行學習。
從以上幾個角度來講,國內有做得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不足。
經濟觀察報:民企最早進入這個賽道的時間節點?
尹涌:億華通早一點,2012年左右。央國企也沒有落后太多,2016年開始陸續啟動。
經濟觀察報:央國企布局,更多是一種政策導向,還是一種市場選擇?
尹涌:兩者兼有。政策上,國家層面第一次提到氫能,是2019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里,再次提到氫能產業;202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里,第一次把氫能納入新能源中;2022年《中長期發展規劃》成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文件。
2022年后持續到現在,政策發布密集度比較高,大家對于氫能的認識在慢慢形成共識。
嚴格意義上來講,2019年再往前,企業布局氫能,都屬于市場自發行為,國家層面并沒有明確表態,整體安排也不是非常清晰。從這一點上看,央國企對氫能的嗅覺,還是很敏銳的。
在雙碳目標、綠色循環經濟的背景下,氫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對企業來講,也是一個巨大商機。所以,這不單是政策推動,企業也在通過政策引導,挖掘潛在的巨大商業利益。
經濟觀察報:地方國企的邏輯是什么?
尹涌:也可以像剛才那樣分,但特點不那么鮮明。地方國企首先服務于地方政府需要,不具備央企如此龐大的資源統合能力。
經濟觀察報:你對產業發展政策有什么建議?
尹涌:我建議:第一,在立法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能盡快出臺,此外,最好有一個關于氫能產業的單獨立法,解決氫的身份問題。現在,氫還在危化品目錄里,這個對氫能產業很要命,制度成本高就高在氫的身份不明。
第二,各地方政府圍繞氫產業的政策,缺乏整體協調和梳理。各個省出臺的政策差別性非常大。
經濟觀察報:哪個省的政策更有前瞻性?
尹涌:廣東、上海、河北這幾個地方比較靠前。其中一個典型標志就是現在制氫不用放在化工園區了,這是很大的進步。立法上一定要先明確氫的身份或性質。危化品本是出于安全性考慮,這有道理,但是現有技術已經有辦法解決安全性問題,所以立法要跟上。立法一般都有所滯后,但不要太滯后,太滯后會制約產業正常發展。
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行業虧損?還有哪些其他風險?有哪些國際經驗可借鑒?
尹涌:氫能產業的現狀,尚處于“將起未起”的導入期,由于產業鏈很長且相互銜接,每個板塊的障礙都將傳導至下一個環節。
整體上來說,氫能全產業鏈面臨的共性問題之一是成本居高不下,影響其快速成長。關于成本問題,有兩個分類:一是技術成本,比如氫燃料電池的8大關鍵技術、電解槽的產能率、以及其他關鍵設備的生產研發。盡管隨著國產化率提高,產業成本已經有所下降,但還是需要時間來進一步降低。二是制度成本,其中又分為兩個問題:第一是立法問題,如上面問題所說,核心是氫能的身份問題;第二是.標準體系的建設。監管部門、頭部企業、行業協會也在編制氫能產業的標準,已經有所進展,但距離完備的全產業的標準體系成型較遠。這一方面會導致產業發展較為散亂,同時也無法作為立法的有效支撐。2023年8月,六部委發布的《氫能產業標準體系指南(2023)》一定程度上會推進這項工作。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氫能產業路徑比較獨特,它不做大規模應用場景投入,而是集中做關鍵技術研發,通過技術進步,把用氫成本降到可以和油氣比較的水準,然后回過頭做應用場景落地,這個思路很有特點。
歐盟的氫產業整體思路比較清楚,從融資架構設計、重點產業技術的攻關,到氫產業政策一致性和協調性,再到氫源獲取的國際性布局,對我們也有所啟發。
日本的氫專利占比非常高,非常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國內企業在這一點上的意識在快速提高,但是仍然缺乏整套的知識產權戰略布局。此外,還要加大原創性技術研發,現在國內的專利申請中應用性技術專利占比過多,但是原創性發明專利占比還是比較少。
(責任編輯:子蕊)